• 27阅读
  • 0回复

静水通航 动水拉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5
第2版()
专栏:

静水通航 动水拉沙
李家贞 岳巍
葛洲坝水利枢纽修筑于长江干流上,解决泥沙淤积,是大家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过去,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有过教训。由于违背了黄河独具的泥沙规律,结果,壅塞渭河下游,威胁富饶的八百里秦川,造成西安不安。后经三次重大改建,重新为泥沙寻找出路,才解了关中平原和西安之“危”。那么,长江葛洲坝二、三江工程的兴建和经过四年运行,目前究竟怎样呢?
最近,我们访问了葛洲坝。二、三江的两座船闸,繁忙地输送着上、下行船只,长江主河槽大江的各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在葛洲坝这样一个综合开发的大型低水头“径流式”枢纽中,通航是第一位的。防止泥沙淤积,确保航运畅通,关键在于解决流速和淤积的矛盾。俗话说,静水好行船,水静则沙淤。葛洲坝枢纽现已建成两座船闸,一座宽三十四米,长二百八十米,一座宽十八米,长一百二十米。船只通过船闸,如果水流流速稍大,船只或船队将难于控制,容易造成事故;但流速减小,水流挟沙的能力就会大大削弱,泥沙淤积多了,航深不足,又难免碍航和断航。葛洲坝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根据葛洲坝水沙运动规律以及河势特有的条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静水通航,动水拉沙”方案,较好地解决了通航与冲沙,静水和动水这两对矛盾。
“静水通航,动水拉沙”,早在明代,我国水利家潘季训在治理黄河时就提出了相似的理论,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我们在葛洲坝看到,枢纽左右两侧邻近一号船闸和二、三号船闸的位置,都没有布置电站,只布置了具有适当泄量的若干孔冲沙闸。在船闸上、下游引航道靠江一侧,修筑有一条长一千七百五十米的防淤堤。这长堤,犹如一柄长剑,从坝体直插南津关口,一举割断三峡出口的巨大回流,这便使引航道与大江主流隔开,形成一条独立于主流的静水航渠。同时,防淤堤与岸边相夹,形成了“束水攻沙”的态势。通航时,闸门紧闭,航道内碧水清清,水波不兴。水静则沙淤。然而,当泥沙淤积到一定程度,在它还并未碍航时,便可起动冲沙闸冲沙。冲沙一般是在每年汛末和汛后进行,冲沙闸以每秒泄出八千立方米的水量,造成巨大吸力和冲力,把航道内的泥沙冲刷走,残存的边滩淤角则辅之以机械清理。
长江含沙量仅为黄河的三十分之一,由于水量丰沛,年输沙总量仍很大,平均年输沙量达五亿多吨,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泥沙集中在汛期。葛洲坝位于峡谷出口,属径流式电站(即来多少水,泄走多少水),因而大量泥沙穿堂而过。由于排、防、导、拉、冲、清六种措施同步作用,四年来冲沙运行效果很好。以长江截流后的1981年为例,据10月12日测量水下地形图计算,三江航道上下游淤积约二百八十五万立方米。10月13日和23日,两次开启三江冲沙闸放水冲沙,事后再次测水下地形图计算,上游冲沙效果达86%,下游冲沙效果达90%。后来几年,三江冲沙与拉沙效果,也与第一年运行情况大体相似。
泥沙淤积对电站水轮机磨损,曾经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来到电站您便会了解到,葛洲坝的设计者已经考虑得非常周密,对于电站厂前防淤,可以说做到了层层设卡,疏导有方。为防止泥沙进机组,机组布置了三层防线:其一利用防淤堤头凸型布置,以形成侧向进水,一方面破回流防止落淤,另一方面相对缩窄过水断面,加大通往泄水闸的流速,以造成此地段“来水攻沙”之势,使泥沙易于从泄水闸排走。其二,电站厂前设有潜式导沙坎,它可拦蓄部分泥沙(大多是卵石、粗沙)并导向泄水闸排走。其三,每台机组之间设有排沙底孔,即使有泥沙流进,可由底孔排到下游。我们询问了二江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厂前导沙坎以内,两年总淤积量小于模型试验,无粗沙卵石,至今还从未开启过底孔排沙,机组磨损气蚀也很轻微。今年汛前进行了水下地形察看,厂前基本无淤积。四年来,水轮机组叶片没有更换一个。
“中国在解决泥沙问题上真了不起!”这是一些外国专家的赞语。
国际水利协会主席、美国衣阿华州水文研究所教授T·F肯尼迪在看过三江航道现场放水拉沙后说:“我看过世界上很多象葛洲坝工程这样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工程是我看到过的最好工程之一。”1983年10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曾对葛洲坝泥沙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有关专家学者对葛洲坝泥沙治理予以肯定。
葛洲坝的泥沙治理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同我国领导人和科学工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早在1970年至1972年间,周恩来总理就多次亲自主持召开葛洲坝工程汇报会,指出葛洲坝第一是通航,泥沙问题要解决好,否则就是失败。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技术干部,从严从难考虑问题。担负工程设计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及有关学院、科研部门,先后对坝区河段的水文泥沙、地质地貌、河段历史发展过程、现状和演变趋势,以及建坝前后河势变化,进行了长期调查,积累资料;对国内外的许多船闸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作了比较研究;在开展多种试验研究中,仅做各种比例尺的泥沙模型就有十个。许多科研部门相继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观测和科研工作。这一切为葛洲坝枢纽解决泥沙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解决泥沙问题采取如此慎审的科学态度和细致的准备工作,这在我国水电建设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