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刘少奇选集》下卷重要篇目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5
第3版()
专栏:

《刘少奇选集》下卷重要篇目介绍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刘少奇选集》下卷,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刘少奇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还担任党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刘少奇选集》下卷反映了刘少奇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本实践活动和理论贡献,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组织、宣传、统战、政法、文艺、教育、党的建设等方面。现将《刘少奇选集》下卷中的重要篇目介绍如下:
《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0年)是一份有许多宝贵思想而未曾发表过的手稿。文章明确提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最基本的任务;强调革命胜利以后,必须集中力量发展近代化的经济事业,这是提高人民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的基础;指出中国经济建设的大体步骤,首先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再大大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机械化。
《军队面临的新任务》(1950年5月16日)是在全军参谋会议上的讲话。讲话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就是建设国防,保卫祖国。为了适应新任务的要求,要整编、教育和训练部队,要开办学校,有计划地提高干部和战士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掌握新的军事技术。
《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14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献。它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说明了中共中央起草的土地改革法,宣布了为最后消灭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将在全中国范围内展开,其目的是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报告阐明了关于土改工作的方针、政策、步骤和方法,有力地指导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
《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1950年9月10日)是在马列学院第二、三班开学典礼上讲话的一部分。讲话认为,理论水平不高是我们很多干部的一个弱点,因此,中国革命胜利后,一项重要的经常的任务是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中国党如果没有很多的理论干部,就不可能领导这样大的国家达到社会主义。
《在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1年2月28日),论述了在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后,必须加强人民民主的政治建设,来领导并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人民经济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是同人民民主政权的发展和国家的民主化不能分离的,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与工业化”。
《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1951年3月)是为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起草的报告提纲手稿的一部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1951年4月9日)是在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总结报告。这次会议在刘少奇同志主持下,认真地讨论了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的建设问题。刘少奇同志提出的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经过讨论和修改,写进了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作为对党员的明确要求和教育内容。
《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1951年5月23日)是在党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的要点。文章指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广泛地宣传了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实际斗争密切结合起来,并在极为深刻的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文章还提出,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
《国营工厂内部的矛盾和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1951年)是读有关工会问题的两篇文章后所写的笔记。这篇笔记涉及建国初期工会工作的一场争论。笔记基本上支持邓子恢同志的观点,即在国营工厂中行政和工会基本立场一致,但工会仍然有维护工人权益的义务,而不能成为行政的附属机关。并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理论上来加以论述,认为国营工厂在民主改革以后,没有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了,但是仍然存在着工厂管理机关与工人群众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公私矛盾,这种矛盾与资本家工厂中的阶级对抗完全不同,它是工人阶级内部和人民内部的矛盾。笔记由此概括出,必须分清两类矛盾的不同性质,采取根本不同的处理方针。这篇笔记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最早的文献之一。
《关于合作社的若干问题》(1951年)是从刘少奇同志关于合作社问题的多篇手稿中选出来的。文章着重论述了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通过商品流通这个环节,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结合的思想。这篇文章不仅对研究合作社发展史有重要价值,其中的一些思想,对今天农村的改革,仍有现实意义。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1953年7月18日)是在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指出,统一战线是全党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我们现在有两个联盟,一个是工农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的联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排挤,过去曾同我们合作,今后大部分也可能服从社会主义改造,这种统一战线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
《为增强党的团结而斗争》(1954年2月6日)是刘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七届四中全会上报告的节录。报告指出,建国以后,党内一部分干部滋长了危险的骄傲情绪,严重损害着党的团结,全党同志要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向破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报告强调,党和军队的高级负责同志的团结,是全党团结的关键,这些同志应当以身作则,为增强党的团结而斗争。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15日)是刘少奇同志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的报告。报告回顾和总结了中国一百多年来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并从我们国家的性质、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说明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基本内容。报告提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全国人民和国家机关都要遵守,共产党员更要起模范作用,要学会使用宪法这个有力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1955年11月16日)是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代表参加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会议上的讲话。讲话阐述了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即采用赎买办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分析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和实行和平改造的国际国内条件,批评了党内一些同志主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没收或挤垮的不正确想法,要求全党统一认识,积极领导,争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关于作家的修养等问题》(1956年3月5日)、《对于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1956年3月8日)是刘少奇同志在为准备党的八大政治报告而进行的调查中,同作家协会和文化部党组负责同志的两次谈话。谈话指出,党和政府的负责同志对作品提意见应采取商量的态度,防止粗暴的干涉。作家应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风格,也应当欢迎和尊重群众的批评。谈话还指出,在文艺改革工作中要防止“左”的偏向,要允许民间剧团同国营剧团竞赛;剧团节目在努力反映现代生活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15日)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报告总结了党的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着重总结了建国后七年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提出了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八大是我们党在建国以后第一次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它的路线是正确的。刘少奇同志在政治报告中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政治生活、国际关系、党的领导等方面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1957年4月8日)、《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1957年5月5日)是根据刘少奇同志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调查过程中的谈话整理的,当时经他修改审定后分别作为《人民日报》社论和《中国青年报》社论发表,对全国教育工作发生了很大影响。前一篇文章指出,中小学毕业生应该改变旧社会轻视体力劳动的观点,到农村中去发挥才干,成为具有高尚理想的新青年。后一篇文章指出,在学生中应当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这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们的学习费用,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思想作风。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4月27日)是刘少奇同志在上海市委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这一年2月,毛泽东同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以后,党内外思想十分活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思考了许多问题。刘少奇同志在南下五省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来到上海,针对党内一些同志正在讨论国内主要矛盾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个问题,明确肯定和详细论证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具体阐述了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并且指出,人民内部矛盾在当前大量地表现在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同人民群众的矛盾这个问题上,人民内部矛盾还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讲话还提出了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需要防止的几种错误倾向。
《同炭子冲农民的谈话》(1961年5月7日)是刘少奇同志在他的家乡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调查时,同当地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谈话。刘少奇同志在这次为期四十多天的调查中,有三十二天住在农村,直接接触了大量群众,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从而摸清了当时经济困难的真实情况及其产生原因。这篇谈话针对当时农村工作中“左”的倾向,批评了“大跃进”中“共产风”、浮夸风等错误,并对解决农村公共食堂、退赔、社员住房、粮食分配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
《在呼伦贝尔盟林业干部会上的讲话》(1961年8月6日)是在东北和内蒙古林区调查时的一次讲话。在这次调查中,刘少奇同志多次深入到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徒步实地考察,前后共三十多天,了解了大量有关森林资源和林业工作的第一手材料,沿途对林业工人和干部作了多次讲话。这篇讲话强调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和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并针对林业生产中的体制、规章制度、工资、价格、采伐与更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27日)是刘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七千人大会”上提出的书面报告和所作的补充讲话。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后四年中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了这几年工作的缺点错误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代表党中央承担了责任。报告和讲话还对这几年干部作风上虚假浮夸、强迫命令、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党的生活中破坏党内民主,进行过大斗争的倾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七千人大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这两个文件对当时统一全党思想,进一步贯彻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1962年5月11日)是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次会议是继1962年2月在中南海西楼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之后,进一步分析经济形势、作出大规模调整决策的重要会议。刘少奇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从经济上来看,总的讲,不是大好形势,没有大好形势,而是一种困难的形势。他强调要把困难估计够,努力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和精简工作做好。
《政法工作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62年5月23日)是同中央政法小组同志的谈话。谈话批评了1958年以后政法工作中打击面过宽的错误,提出要严格区分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作为专政机关的公检法,要依法办事,保护人民,也要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关。中央政法小组根据刘少奇同志这次谈话和其他几次讲话的精神,写出了《关于1958年以来政法工作的总结报告》,这是清理政法工作中“左”的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文件。
《加强基层领导,改进工作作风》(1962年7月18日)是对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家机关下放干部的讲话。讲话鼓励中央、国家机关的干部到基层工作,加强基层的领导,要求下放的同志正确贯彻中央的政策,如实反映情况,改变地方党组织中某些不正确的作风,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
《半工半读,亦工亦农》(1964年8月1日)是刘少奇同志在《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1958年5月30日)这篇讲话之后,再一次提出和论证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设想,并为实施这种设想而提出许多具体措施的重要讲话。刘少奇同志设想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后一种是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结合,既是教育制度又是劳动制度。这个设想,反映了刘少奇同志为改革我国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所进行的探索。
《试办托拉斯》(1965年6月1日)是在听取托拉斯试办工作座谈会情况汇报时的谈话。谈话中提出要按经济管理的原则,把国民经济组织起来,以便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合人民的需要。这是刘少奇同志为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