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拓宽高校专业是科技发展的要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5
第5版()
专栏:

拓宽高校专业是科技发展的要求
北京航空学院 许建钺 刘述尧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期的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人类的科学知识,在十九世纪每五十年增长一倍,二十世纪中叶每十年增长一倍,七十年代每五年增长一倍。
面对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知识爆炸”时代,教育应该怎么办?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有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在他的一生中应该适应知识的变化,工作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生活一切内容的变化”。“一旦有需要,受过相当全面教育的专家在不上新课的情况下,也能对新学科领域入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所举办的青少年科学竞赛的评审标准,主要考查的不是学生已经知道多少,而是他们今后能知道多少。经过他们评审的得奖者,大都在后来的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了显著的作用,其中五人获得诺贝尔奖金。
面对未来的挑战,“通才教育”的议论随之兴起。对“通才教育”,议论甚多。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做不到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只好搞“通才教育”。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有条件也应当培养专才。从这一点出发,有人推论:“通才”教育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而专才教育则是适应社会主义的需要。这是一个误解。“通才教育”的主张,是与未来科技发展形势相联系而不是与是否实行计划经济相联系的。
美国曾对十一个研究机构的一千三百一十一名研究人员的工作进行了五年调查统计,结果发现掌握多种专业知识的人取得的成果大。在不断发展的动态社会中,工作领域的转移是经常发生的。日本横滨大学机械系主任乌居薰教授说,十年前的日立公司50%以上的人员从事重型机械,而现在该公司50%以上的利润则来自电子产品。三菱公司的情况也相似。日本的工程技术人员成功地从重型机械转向电子产品,说明日本的教育注意了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弹性较好。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也谈到专业的设置要能适应工作转移的需要。
我们曾利用北京航空学院的人才信息库,调出1956—1960年间大学毕业的留校教师五百二十八人的材料,发现他们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原来所学的专业比较,不对口率占65.8%,其中一般不对口占21.82%,很不对口占43.99%。同时我们对1952年建院的飞机设计、飞机工艺、发动机设计、发动机工艺四个老专业单独进行了统计,平均不对口率为77%,其中有三个专业超过了90%。
这四个老专业不对口率这样高的原因是:
1、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院办了一些新专业,这就要求教师转移工作,如调飞机设计的教师去筹建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专业,调飞机工艺的教师去筹建高空设备、非金属材料、机械制造电子控制与检测等专业;
2、专业性质的变化,如上述两个工艺专业,现已转变为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原来的专业课已压缩到非常小的程度,以致专业内容已产生根本变化,相当于转变为一个新的专业;
3、因工作需要,调动到党、政部门作管理工作。至于分配到校外的毕业生跟踪对口率,可能更低。统计所涉及的年代还不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时期。假如按窄专业办下去,到2000年,我院毕业生的二十年或三十年跟踪对口率很可能不会超过10%—20%。由此我们应该有扩大专业面的紧迫感。如果专业不拓宽,还是老样子,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那么,如何拓宽条件较好的重点大学的专业面呢?我们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1、开拓性原则: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重点高等学校,既要服务于当前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需要。要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
2、综合性原则:单纯工科的学院,已不能适应今后的社会需要,应逐步改变到以工为主,包括理科、管理学科和部分文科,即理、工、文相结合的大学。要设一些文科、理科和交叉学科的新专业。
3、通用性原则:除了个别专业外,大部分专业都应成为通用专业。但在课程中可以保留某些老专业的特点。
4、稳定性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设置一些新的专业是客观上的需要。但在一段历史时期,专业应保持相对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一定都要增设新专业。新设专业总是少数的,多数专业是内容更新的问题。
5、协作性原则:要建设新专业,特别是文科和某些理科的专业,一个学校往往力量不足。某些专业要拓宽专业,单靠一个学校也有困难。如果利用地区条件,工科学校与附近的文、理、医科学校互相协作,困难会比较易于解决。在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业时,这个原则显得更为重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