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尽快理顺专科学校和中专的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5
第5版()
专栏:

尽快理顺专科学校和中专的关系
钟志思
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体系中,既有专科(当时称专修科),也有中专,两者在层次、培养目标、学制上并无尖锐矛盾。
六十年代,中专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提高。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四年的学制成为主要学制。但招生数量比五十年代减少。
1978年恢复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由于当时高中毕业生量很大,而高校招生量相对较小,大量高中毕业生需要有出路,从那时起,中专也大量招收高中毕业生。招高中毕业生的学习年限为二年、二年半或三年,在学制上与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二至三年的专科完全重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又基本相同。然而,专科属高等教育范畴,学校的地位、教师的职称、毕业生的学历和起点工资都比中专高。这就影响了办中专和上中专的积极性。不少办学条件较好的老中专校纷纷改为专科,更多的学校处在不稳定状态。据不完全统计,仅1978年至1984年间,全国就有一百一十二所中专(不含中师)改成专科。加上中师改为师专的共一百七十所中专改为专科,占这个时期新增的三百零四所高等学校的56%。
专科的培养目标存在着争论和分歧,至今没有定论。五十年代办专修科的培养目标是较高级的技术员,现在虽有不少同志根据合理的人才结构需要出发,极力主张专科应培养应用型、工艺型的技术干部,不同于本科培养科学工程技术人才,但也有不少同志认为专科和本科是同一层次的不同规格,没有质的区别,主张专科的培养目标是助理工程师。事实上,现在的专科中的绝大多数是按后一种培养目标办学的,是本科的压缩型,而且不少专科学校都在努力向本科靠,争取改为本科,处在不稳定状态中。如此下去,势必使当前工程师大大多于技术员的人才结构比例倒挂现象更难扭转。1983年高校本科招生二十五点六万人,专科招生十三点四万人,共三十九万人,同届中专招生二十八点六万人,两者之比为一比零点七三,已降到历年来的最低值。
理顺专科和中专的关系,有的同志主张要么舍去中专,保留专科,要么舍去专科,保留中专。这两种设想都是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专科的培养目标。使专科和中专都稳定下来,形成两个独立稳定的教育层次。为此,除少数专业外,应把多数专科纳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属高等教育范畴。专科与中专共同承担培养应用型、工艺型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的任务。以工科为例,专科应培养较高级技术员或工艺师,而不是助理工程师。
这样考虑的根据主要是:
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十分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带来教育发展不平衡或差别。根据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的程度来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三至四年,培养中级技术员是适应大多数地区和行业需要的。但是这种单一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多种规格人才的需要。在一些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中,在经济、科技和教育发达地区,有需要用专科层次教育来培养较高级的技术员和管理干部。根据我国人才预测工作的初步结果,到2000年,我国八十三个专业类需补充专科层次的人才五百九十多万人,中专层次的人才一千四百多万人。
因此,加强应用型、工艺型人才的培养,扭转工程师与技术员比例倒挂现象,是当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中级技术员和管理人员主要应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但由于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些行业或地区也需要由专科培养较高的技术员、管理人员。中专与专科共存,培养两个层次的应用型、工艺型人才。各地区、各行业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安排适当比例的专科和中专。比例的多少因地制宜,因需要而异,避免盲目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