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我国六年来物价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6
第1版()
专栏:

我国六年来物价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薛暮桥
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的物价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物价是显著地上升了,另一方面,人民生活也是显著地改善了。表面看来,这两种变化是互相矛盾的。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宣传稳定物价是我们党的基本方针,稳定物价是安定人民生活的必要保证。这个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以致物价的每一次上升都可能使人民心神不安,认为物价上升一定会降低人民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为着理顺经济关系,加速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调整物价。这几年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幅度比较大,使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比较快。城乡人民对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是十分欣喜的,但对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则有两种不同的反应,农民十分欣喜,城市居民大多数持反对态度。为什么产生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呢?由于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城市人民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在价格问题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总是互相矛盾的。
我曾几次说过,人民生活的改善从根本上说不决定于物价是否稳定,而决定于生产的发展速度。从1952年到1978年,我国一直强调稳定物价,虽然多次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但是提价的幅度很小,还小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生产因受自然条件限制,产量愈多成本愈高)的幅度,因而就削弱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二十六年粮食增产的幅度,大体上等于人口增长的幅度。由于城市人口增加,为着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不得不对农民实行征购。农民在完成征购任务后余下来的粮食太少,大多数农民满足不了自己的生活需要,不能不用瓜菜来代替,农忙吃干,农闲吃稀。十年动乱时期,有几百万干部到“五七干校”去劳动,有一千多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插队劳动,那时候目睹的农民生活情况,大概还不会忘记。
五十年代后期,不但粮食供应紧张,副食品供应也日益紧张,于是对猪、蛋等副食品也采取派购的办法,因而就削弱农民对副食品生产的积极性,城市限量供应,限购数量很小,实际上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二十六年的事实充分证明,用征购、统购、派购和限量供应的办法来保持物价的稳定,在当时情况下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这既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打破过去的陈旧思想,为着促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79年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粮食只提购价不提销价),八种主要副食品提价,提价的金额加到职工的工资中去(每人五元)。这一年和随之而来的1980年粮棉和各种副食品的生产迅速上升,猪肉、鸡蛋等供过于求,敞开供应。农民收入增加,生产增加了,生活也随之改善了。城市人民副食品的供应充足,生活也是显著改善,吃的肉、鱼、禽、蛋等副食品的数量多了,从要求吃饱开始转向要吃得好一点。当然,五元物价补贴是按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计算出来的,由于吃的副食品多了,伙食水平提高了,开支增加就超过五元,因此许多人对副食品提价仍然不满。应该看到,这几年工资(包括奖金)增加很快,远超过物价的增长速度,所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吃得较好,穿得比较漂亮,彩电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城乡人民在银行的储蓄仍然大幅度地年年增长。在物价调整中,人民生活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呢?显然是上升了。现在收集一些统计数字,来供参考。
从1978年到1984年六年中,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17.7%。除去农民,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上升19.9%(包括牌价和市价),其中上升最多的是食品,六年共上升26.9%(只包括国营牌价)。这六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上升53.6%,上升幅度高于销售价,是由于粮油两项只提购价,未提销价,购销价格倒挂,亏损额由国家补贴。1985年由于再一次提高副食品的价格,加以工资奖金增长过多,物价上升的幅度将比过去几年更大一些。
过去六年中,城乡人民平均消费金额提高86.9%,扣除物价上升因素为57.7%。其中农民每人平均收入增加165%,扣除物价上升因素为144%;职工每人平均工资收入增加58.6%,扣除物价上升因素为32.3%。城乡居民合计实物消费量,吃的:粮食从三百九十一斤增至五百零三斤,增加28.6%;食用植物油从三点二斤增至九点四斤,增加将近两倍,猪肉由十五点三斤增加到二十六斤,增加70%(以上粮油两项特别是粮食农民增加较多,职工增加较少)。穿的各类布从二十四尺一寸增加到三十二尺五寸,增加35%。用的每人购买日用消费品从二十八元八角增加到六十七元,增加132.6%。再讲具体一点,每百人拥有自行车量从七点七辆增加到十八点八辆,增加144%。每百人拥有电视机从零点三台增加到四点六台,增加十五倍多一点;每百户拥有收音机从七点八台增加到二十一点六台,增加一点七七倍。这还是城乡合计,在城市中,几乎每个职工都有一辆自行车,职工家庭拥有电视机的占90%以上,正在从黑白电视机提高到要买彩色电视机了。几乎家家都有一两台收音机,许多家庭有收录两用机,还有电冰箱、洗衣机等,这难道还不能证明人民的生活是确实上升了吗?
能不能副食品不提价?不可能,不提价就不可能有这样多的副食品。过去养猪、养鸡都是家庭副业,一家至多养十几只鸡,几头猪,鸡可以放出去吃野食,猪可以搭配青饲料。现在家庭副业已经满足不了城市居民的需要,产生了每户养上百头猪,几百只、上千只鸡的专业户,和规模更大的养猪场、养鸡场。这样大规模生产,必须都喂粮食(猪长一斤肉要吃四斤粗粮),成本就大大提高了。这几年由于奖售粮的比例上升,粮价年年上提,在1979年规定的猪肉、鸡蛋等副食品价格,现在又显得偏低,供应逐渐紧张,因此今年不能不再一次提价。几年来,许多小城市的价格早已放开了,中等城市大部分已经放开,只有少数大城市在去年和今年才逐步放开。放开的城市,副食品价格早已上升(小城市因靠近农村,主要靠家庭副业供应,上升不多),所以这一次不用普遍提价的办法,而是用把价格放开,随着供求情况变化上下浮动的办法。副食品价格放开后,价格平均上升20%到30%,中小城市比这低一点,少数大城市比这多一点。在副食品中,过去早已敞开供应的鸡蛋涨价少一点,过去很难买到的活鱼涨价很多。放开后副食品的上市量大大增加,今年的人均消费量将比去年更多。
今年蔬菜的价格也放开了,让农民进城议价销售。农民提供的蔬菜品种多,比较鲜嫩,价格总的来讲也上升了(有一部分是质量差价),淡季市价高于国营菜店的牌价,旺季市价比牌价还低。这几年蔬菜价格上涨,也是因为需求增加,特别是要增加品种,四季供应。因此许多种蔬菜从露天培养改为温室培养,成本大大提高。过去靠近郊供应蔬菜,现在要在不同季节的地区互通有无,长途调运,这也使成本上升。蔬菜价格放开总的来说效果是很好的,但蔬菜的季节变化很大,现在由于多年来国营菜店独家经营,菜农、菜贩短时期内都还摸不清供求规律,所以供求变化、价格涨落很大。国营商店应当参预市场调节,来调节供求,使价格比较稳定,进而对菜农、菜贩发挥指导作用,但现在国营菜店还远没有学会市场调节,旺季牌价高于市价,无人来买,改营日用百货。一到淡季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又手忙脚乱,被迫恢复统购统销。放开价格的方针应当坚持下来,但国营菜店、菜贩、菜农学会适应市场调节,恐怕还需要几年时间。关键是国营菜店摸清各种蔬菜供求规律,在市场调节中能对菜农、菜贩发挥指导作用。蔬菜在季节变动中价格有升有降,这是客观规律,不能够象工业品价格那样固定不变。但如果国营商业不发挥指导和调节作用,放任盲目发展,价格涨落太大,不但消费者吃亏,生产者也吃亏。在这方面,国营菜店应当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经验。世界各大城市的蔬菜都不能靠当地供应,各地季节不同,旺季淡季不同,必须进行地区间的余缺调剂。
今年我国改革副食品的价格管理体制,是解决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想解决而难于解决的问题,许多外国专家学者对我们的评价是很高的。在国内,八亿农村人民都因提价而增加收入,喜气洋洋,正在努力增加生产。二亿城市人民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十分反感,说提价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了。我为这事曾经发表几篇文章,接到许多态度很诚恳的批评。有一封来信说大家都很怀念六十年代的物价稳定,愿意恢复六十年代的物价和工资水平。假使如此,我们就将恢复六十年代的生活水平,每人每月二两到半斤猪肉(只有北京、上海两大城市供应一斤),很难看到鲜鱼,蔬菜也只有几种大路菜,多数人愿意这样干吗?还有一封来信说六十年代前期你当物价委员会主任时候,能把计划价格稳定不变,把集市贸易价格降低下来,为什么现在你会主张放弃计划价格,用市价来代替牌价呢?六十年代初是继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时期,那时集市猪肉价格涨到每斤五元,鸡蛋每个五角,粮食每斤一元。国家为着稳定物价,每人限购二两猪肉,棉布城市每人每年六尺,乡村三尺。那时我们也想提高肉价,让城市人民多吃点肉,但农民连口粮都不够,那里有饲料来多养猪呢?现在情况不同了,农民家有余粮,国家还可以拨出几百亿斤粮食来奖励农民养猪养鸡。这次副食品涨价国家也给补贴,由于各地涨价幅度不同,补贴也多少不同。按过去的消费水平,补贴足够抵消副食品价格的上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吃的副食品数量多了,质量好了,开支仍有增加。但工资、奖金的增长更多,所以开支增加以后仍有余钱储蓄。1978年城乡人民储蓄存款是三百零九亿元,去年上升到一千一百四十九亿元,增加了两三倍,单去年一年就增加一百八十五亿元,这有什么可以叫苦的呢?
有些同志说统计不正确,他们用活鱼来做例子,每斤三元,比过去上升一倍。请大家回想一下,1978年是很难看到活鱼的,前两年也相当难买,现在天天可以买到。还有同志说瘦猪肉涨到二元几角。请他们回想一下六十年代,人们因为肚中油水太少,抢着要买肥肉。现在肚中油水多了,生活水平高的人就不要肥肉,专要瘦肉,以致瘦肉贵、肥肉贱,这不是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上升吗?还有人以上海三十元一斤螃蟹为例说明物价上升将近十倍。今年夏季我去上海,那时大螃蟹每斤八元,我就嫌价贵,一只都没有买。后来由于香港来客抢购,到秋天曾猛涨到三十元(现在又降下来了)。香港同胞愿意出三十元,有何不可,我想上海人除高级宴会外是不会吃三十元一斤的螃蟹的。六十年代连鱼都没有,现在有鱼有肉,又何必一定要吃螃蟹呢?
过去许多同志把限量供应,价格稳定,当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而怀念六十年代,这是一种误解。采取这个方针,副食品的供应就不会增加,人民生活也就不能改善。只照顾消费者的利益,不照顾生产者的利益,生产就不能发展,消费者的需要就不能满足,生活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前期就一直是这样的情况,1979年起改变政策,才使商品特别是食品的供应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把这两个时期对比一下,究竟是前一时期好,还是后一时期好呢?物价(主要是副食品价格)确实是上升了,人民生活确实是改善了,这才是真正反映实际情况的正确评价。许多同志只要求改善生活,而坚决反对调整物价,特别反对副食品价格的上升,没有看到不提高副食品价格,生产就不会上升,人民生活(在吃的方面)就不可能改善。我希望对这问题进行广泛宣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