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厂长的故事与作家程树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6
第7版()
专栏:

厂长的故事与作家程树榛
蒋原伦
一爿工厂经十年动乱,千疮百孔,积重难返,幸有一代翘楚走马上任,大刀阔斧收拾残局,方呈妙手回春之局面。
这是近几年来作家程树榛通过《励精图治》、《春天的呼唤》、《人约黄昏后》、《生活变奏曲》等作品孜孜笃笃、近乎执拗地向我们反复叙述的一个故事。从1980年起,程树榛写下了一大批反映现实改革生活的作品,及时而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这一特征。
改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多方面的影响,决定了文学题材反映的多样性。当前的不少小说与报告文学正是从各个角度来反映这场伟大的变革的。也是出于对现实改革的不同理解以及为这类故事的内涵本身所决定,在程树榛的几部主要作品中,厂长总是处于主人公的地位,成为故事叙述的重心。洋洋几十万言,以企业的兴衰成败为主要叙述线索及与此相应的结构安排,似专为展示宫本言、陈仲凯、及羽等厂长形象提供了背景广阔的表现舞台。在作者的视野中,厂长恰好占据了这样一个要津,即在这个位置上,他不仅决定着工厂的前途与命运,同时也规定着形象的审美价值。诚然,在文学领域中,无高低贵贱之分,一个工人的形象并不比厂长更缺少魅力。然而,当一个作家把自己的创作与改革事业相联结时,必然会把审美焦点集中到企业改革家身上,因为,在当前的情况下,这类形象中会浓缩着更多的东西,即除了一般形象所具有的社会、时代及个性特点外,更有着处于改革浪潮尖端的卓异冠群的特质,如超人的胆略,独具的才干,远见卓识与崇高的责任感,等等,因而就更具深广的社会的、审美的内涵。
厂长的故事各有各的写法。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如悬河泻水,气魄宏大;陈冲的《厂长今年二十六》则意味隽永。程树榛的特点是情怀沉挚、笔意跌宕。他不旁鹜远涉,而是深掘自己脚下的那一口井。他在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生活达二十六年之久,正是由于眼见当年的荒原在自己这代人手中建设成工业重镇,作为开拓者的自豪感与作为历史见证人特有的沉湎之情相结合,他的作品几乎都取材于这东北的边陲重镇,并且其间的人物大都来自这块土地,因此他的小说读来有一种特别的厚实感与反映基层生活的整体感。
厚实感是指他的厂长故事在传达有关基层改革的信息与认识价值上更深一步。不必说获奖报告文学《励精图治》,就拿《生活变奏曲》这部长篇来说,其间插入的几笔看似平淡琐碎的描写,如工人对简易住房的满腹牢骚、职工子弟就业带来的棘手的难题,起用知识分子干部时引起的连琐反应等等,都能使我们体会到改革时期工人激昂高涨的情绪能否得到保持,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欲望能否有所兑现,同改革的顺利进行及改革家威望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便是一个从未涉足工厂的读者,也能为其中蓬勃而瞬息变幻的气氛所感染。
当然,其作品的厚实感主要还出自对厂长形象及其所在的复杂微妙的处境的有分寸的把握。改革文学容易产生的偏向是把改革家写成行空天马,不受各种恼人的尘世规矩的约束。仿佛他们的超凡脱俗全在于可以随心所欲。是强烈的现实感与社会责任感使程树榛避免了这一倾向。在《生活变奏曲》中,一开始就以刘志伟等人采用电视录象的独特告状方式,把改革事业起步维艰的局面推到读者面前,接着是一连串枝蔓横生、纠缠不清的矛盾,如:客户退货、资金匮乏、青工们缺乏职业训练等等,还有“左”倾思潮的干扰及总工程师丁少白的种种误解。这些是最常见不过的事端,同时也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足以难住血气方刚的汉子。然而唯其如此,当代改革者形象才得以真正确立。显然,他们的事业应该是从成功地解决这些日常矛盾开始,而作者正是在这些描写环节中表现出其对生活底蕴的洞察与对厂长形象的真正理解。
至于说到反映基层生活的整体感,这是同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分不开的。作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对二十余年来我国工业发展中的曲折、坎坷、失误而又艰难前进的历程,对这个历程中每个环节上的重大事件,我都有直接的感受与体验。”正是这些感受与体验的直接引导,使他没有囿于一己之眼界,而是登高鸟瞰,力图写出工业战线改革的大场面,显示出作者在宏大场景中把握事件与人物的艺术追求。
应当看到,程树榛写改革,反映当代生活最敏感的领域,不是为了赶时髦,也不是仅仅响应什么号召,急功近利,而是发端于生活深处的自发而又自觉的行动。改革的每一步,其兴衰成败都蕴含着他的欢欣与苦恼,党和人民的事业驱使着他的笔去描绘当代生活的壮丽的图画。因此,炽热的情感冲动和高度的责任感,成了作家创作的原动力。当然,作为厂长的故事,从总体看也还有一些缺陷,表露出作者表现力的不平衡:一方面是如此鲜明生动的厂长形象,另一方面却是个性特征较模糊的群众。
程树榛是从工厂走上文坛的,从1957年到目前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等达二百多万字。他的创作从幼稚到成熟,恰与工业城富拉尔基的成长历史同步。实际上,他的作品就是这座小城的写照。随着时代的推移,当小城的步伐融合到整个社会大潮流中去时,他也在改变,在寻求一种新鲜的写法。最近发表的中篇《相逢时难》似可看作这方面努力的一个苗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