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打基础的工作——评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意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7
第2版()
专栏:述评

打基础的工作
——评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意义
本报记者 李茜
质量管理小组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科学的生产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近几年在我国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质量管理小组五十九万个,比去年增加了十一万个;小组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它涉及到工业、交通、建筑、邮电、医药、环保以及服务行业,1978年以来共取得成果二十四万多项。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在我国开展只有几年时间,发展竟如此迅速,证明这种管理方式适合我国的情况,只要企业认真抓这项工作,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就会取得成效。如北京开关厂的可靠性管理小组,提高了小型断路器的可靠性,每年能为本厂增加收入四十二万元,还可为用户节约维修费用二百八十万元。沈阳机车车辆配件厂建立了活塞环质量管理小组之后,提高了活塞环的使用寿命,每年可为工厂节约三百三十一万元,提高了机车的运行效率。据统计,从1978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质量管理小组创造了可计算的经济效益约八十九亿元。
产品质量的优劣,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我国不少工业的产品质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相当大。去年年底至今年上半年,有些地区和部门产品质量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近国家经委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国家监督抽查十六种产品质量的结果,只有两种全部合格,这种情况既影响了产品的信誉和经济效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看来,质量问题是工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从宏观上看,关系到四化建设的成败;从微观上看,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目前这个问题已开始引起全国各部门和企业的重视。但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和不断提高?不少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摸到路子。过去一强调产品质量,许多企业就匆忙抓成品的检验工作。这种事后把关的办法固然必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每道工序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好形式。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生产发展,质量提高,必须依靠班组中每个职工以主人翁责任感对待工作,不让次品从自己手中流过,企业提高质量才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不从班组抓起,基础工作打不好,全面质量管理势必落空。一些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质量保证体系一冲就垮,与基础工作不扎实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加强质量管理小组的工作,是把整个国民经济提高效益,提高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的一个重要措施,一个良好的形式,一件打基础的工作。
事实也正是如此,许多工厂抓了这项打基础的工作,就使提高质量的活动不再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哪个企业重视了这项打基础的工作,加强对质量小组的领导,质量管理工作就卓有成效。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个厂自1979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始终把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作为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一环来抓,不仅注意抓小组的组织建设、课题管理和成果发表、鉴定,而且抓奖励考核和教育培训,使质量管理小组蓬勃发展,促进了全厂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厂已有质量管理小组七百一十四个,参加人数占职工总数的92%。该厂1983年获上海市质量管理奖,并连续三年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
质量管理小组本身是一种群众性的开发智力的活动,同时它又要求领导上更有计划地加强职工队伍的开发,加快培养人才。质量管理小组是现代化工业中新兴的管理办法,它同我国引进的其它科学技术一样,也有个消化、吸收的问题。推行这种管理办法,需要有一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职工队伍。近几年我国在恢复发展职工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总的方面看,职工队伍文化知识较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要使广大职工更好地掌握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抓紧进行全员培训,努力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至关重要。
质量管理小组这个从国外引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同我国多年来群众参加班组民主管理的基础相结合,实际上已成为一项中国式的管理办法,它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投资或很少投资,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资源。由于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开发这种资源时,应该实事求是,不宜一哄而起,追求数量,讲求形式,而应当在求实效上下工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