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力量体制开拓新途径 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在调整改革中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7
第4版()
专栏: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力量体制开拓新途径
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在调整改革中前进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盖玉珉)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在调整改革中前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力量体制开拓了新的途径。
民兵制度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军事制度,民兵建设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我国后备力量建设的指导思想已经实现了战略转变,由战备状态转到了和平建设时期的轨道。这几年来,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积极探索新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新路子,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改革:
——全面调整了民兵组织,缩小了组建民兵的范围,简化了民兵的组织层次,严格了民兵的条件,全国民兵的数量比过去减少了60%,基干民兵减少了80%,而质量提高,基层民兵组织更加落实。
——按照兵役法规定,开始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民兵是预备役的基本组织形式,预备役人员由民兵组织管理,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相脱节的状况,使后备力量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组建了一定规模的预备役部队,进行了现役部队预编满员的试点,初步摸索出战时兵员动员准备工作的经验。
——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工作,既保证训练质量,又减轻了群众负担。目前,参加民兵训练的人数和时间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压缩。各地还建立了一千二百多个民兵训练基地,实行“以劳养武”,为民兵训练由过去的分散进行逐步过渡到以县(市)集中进行创造了条件。同时,在一部分大、中学校进行了学生军训试点。
——调整了民兵装备发展规划,加强了民兵武器装备的管理。
——本着平战结合原则,改革征兵工作:一是由过去部队派人到地方接兵,改由地方送兵和组织新兵自行到部队报到;二是结合征兵,初步建立了各种预备役专业技术兵储备基地;三是不少地区进行了兵役登记,掌握了应征公民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同时还恢复了退伍军人的预备役登记统计。这些改革,为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实现战时兵员快速动员奠定了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