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夏衍写的“编者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7
第8版()
专栏:

夏衍写的“编者话”
顾家熙
皖南事变之后,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处境极为艰难,由周恩来同志的安排,1941年4月在香港开辟了新的宣传据点,由廖承志同志定名为《华商报》,成了华南抗日进步一面大旗。胡愈之誉之为“海外党报”。
香港《华商报》的创刊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复刊,都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活动、尤其是报刊出版工作比较成功的范例。夏衍同志两度参加了报纸的编辑工作。
1946年1月,《华商报》在香港复刊,夏衍同志于1947年11月被新加坡“礼送”出境,来香港《华商报》参加编辑工作。他写社论,也写副刊上的杂文、电影评论,还有“每日展望”、“今日谈”、“灯下随笔”,甚至答读者问、编者的话、补白等等。
夏衍写的不署名的编者“启”是很富有吸引力的。如1947年11月30日为《热风》写的“启”:
“《春风秋雨》(即黄谷柳写的小说《虾球传》)补报诸先生:该书将由新民主出版社刊行单行本,如需要,请惠购本报合订本。
“《阻街的人》定正月二日起发刊。
“1948年元旦,《热风》为‘新年狂想’特刊,由郭沫若、胡绳、秦牧等十余名家执笔。”
这样,对读者传达信息,是会引起读者极大兴味的。
还有夏衍在《华商报》的副刊上写的“新作预告”题为:司马文森:《阻街的人》。见于1947年12月26日未署名的消息中。
“《热风》,连载黄谷柳先生的中篇小说《春风秋雨》,在读者热烈爱读中,最近就快要结束了。善良而倔强的‘虾球’会得到怎样的一个归宿?在读者之间引起了各种的猜想,前天有一位曾坤先生写信给编者,要我转告谷柳先生不要让虾球自杀,但谷柳先生的全稿早已在十天前完成,结果如何?只有听下回分解了。
“继《春风秋雨》之后的连载,一个月前已经约好了司马文森先生的小说:《阻街的人》。一个月来他以很大的努力,描写着一群生活在都市阴暗面的‘天涯沦落人’,内容极为精采,相信一定会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的。”
这种给读者以悬念的宣传手法是多么富于广告艺术的魅力呵。
夏衍在1947年12月20日《华商报》上写的“热风稿例”仅四条:“△多写生活,少发空论。△不必拉长面孔,欢迎谈笑风生。△一千字以内最好,二千字以上不收。△请勿催询,恕不退稿。”寥寥数十字,简练之至。
深信:如果把《华商报》上夏衍同志的佚文搜集起来,将是极为有益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