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没有番号的部队”——记云南边境各族人民支援老山前线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20
第4版()
专栏:

“没有番号的部队”
——记云南边境各族人民支援老山前线的故事
段心强 黄兴国
“没有番号的部队”,是老山前线指战员送给云南边境支前民工的昵称。他们的动人事迹,正在老山前线传诵着。
父亲替子上阵
古有木兰替父从军的传说,如今在广南县传诵着父亲替儿子上阵的真事。
老山前线,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许多地方需人力运输。自卫反击战斗打响后,各族人民纷纷组织运输队,保证前线需要。广南县东宝区老路乡一宣布成立支前运输队,塘子村青年秦文龙就报了名。他中等身材,膀阔腰圆,马上就被批准了。
谁知上阵之前,小秦突因患阑尾炎住院动了手术,不能上前线了。这下子,不仅小秦着急,父亲秦问武也深为儿子失去一次报国机会而可惜。急中生“智”,老秦和小秦一商量,决定替子上阵,待儿子出院再换过来。
老秦换上一身青年装,刮了脸,找到运输队领导一个劲地恳求:“我刚五十出头,比杨继业出征时还小得多呢!”几句火烧的话,把大家的心熔化了,留他当了炊事员。
老秦过去没做过饭。为了掌握烹调技术,他找饭店的厨师请教,然后自己掏钱买原料实践,很快成为远近出名的大师傅。他焖的米饭不软不硬,香气扑鼻,一转眼能做出十道菜。运输队员吃得满意,劲头大,出色地完成运输任务。在总结经验时,他们都说:“好好表扬表扬秦师傅。”
战火下的“补衣店”
在老山脚下,炮火声中,有个补衣店照常营业。——这是麻栗坡县天宝村女青年姜燕为前线指战员特设的门市部。
姜燕心灵手巧,又有文化,家里买了一台缝纫机,让她办起缝纫店,收入还真不少。
有一次,在村头上,她见到从前线下来的指战员中,有的披一块,挂一块,衣服坏的不少。姜燕为大家心急,便把衣服抱回店里缝补。姜燕不仅自己主动为战士们补军衣,还带动了同村的姑娘们,大家一起动手为前线的战士服务。
过了一段时间,姜燕发现缝纫店设在村里,再让专人在村头等收衣服太浪费时间,她就在村头路口设一个分店,挂上“补衣店”的牌子。战士们的军衣破了,随送随补。就这样,一年为解放军边防部队战士补了一千多件衣服。
支前保卫好政策
炮声隆隆,山摇地动。
老山前线某部六连坚守的几百平方米的阵地上,落下几千发炮弹。由于越军封锁,这里的给养和弹药供应十分困难。这时,在运输队中,有一个青年背着食品和弹药,在荆棘丛中爬行,冒着生命危险把供给品送到了阵地上。
这个青年就是广南县矿山的合同工张招文。小张在矿山当合同工,搞承包,每月收入三百来元。可他听说前线需要民工支援,立即提出取消合同,上阵支前。
这个消息一传开,有人惊呆了:“这小张被啥迷住了心窍?!就凭他这样干,用不多久,很可能转正。可他为什么放着到嘴的旱涝保收的商品粮不吃,偏要去那有风险的前线?”有人认为他是怕政策变,担心挣多了钱以后“咬手”,便劝他说:“小张,你这样出力把火地干,哪一分钱都是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符合多劳多得的政策,到啥时候都在理。”小张一笑说:“我对这个从不怀疑,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非执行多劳多得的政策不可。如今的好政策得有人流血牺牲来保卫,我上阵支前就是为保卫好政策。”
在紧张的战斗中,什么任务最重,张招文就挑什么任务;哪里危险,他就争着到哪里去,受到了军队和地方的一致赞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