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粮食生产的新观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21
第2版()
专栏:农村经济论坛

粮食生产的新观念
姚力文 吴长生
在摆脱开“以粮为纲”的旧轨道之后,近一个时期,少数地方某些领导同志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同时,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他们对粮食生产及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缺乏认真研究,也缺乏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的热情和办法,使得种田农民感到被冷落;更紧要的是,生产资料涨价、农业成本提高,使粮农生产积极性下降。在某些地区还出现耕作粗放,水利失修,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等情况。这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中的不稳因素,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可是,象过去批判“重副轻农”那样,简单地责怪干部,只一般化地号召重视粮食生产往往收效不大,甚至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不少干部对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这一历史性的变革,缺乏思想准备;对于教育农民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粮食生产的新形势,缺乏深刻的理解。而对于“统购统销”旧机制基础上形成的过分依赖行政手段,单一地就粮食抓粮食,“下指标、催任务”等老一套做法,却是驾轻就熟。倘若不帮助他们弄清楚粮食生产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方法,片面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迫于“任务”压力,他们就容易走回头路,恢复当“粮食书记”时惯用的老一套做法。
确立粮食生产的新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粮食生产的形势。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连续获得大丰收,尽管今年的自然灾害严重,粮食总产仍能保持第三个高产年的水平。而近几年的连年丰收,并非全是大自然的恩赐。它是农村经济改革的硕果之一,也是多年积累起来的生产条件得以发挥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水平。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据有关研究部门测算以及实践证明,从1983年起,我国结束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历史,实现了全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个根本性的变化,是粮食生产新形势的主要特征,也正是更新粮食生产方面种种旧观念的基本出发点。
粮食,由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的变化,为深入进行经济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此,国家决定从今年初起改革已实行多年的统派购制度,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合同收购。这一重要改革,改革了粮食只能统一调配的传统观念,恢复了粮食的商品属性。农民开始改变按指令性计划生产、按规定数额交售“任务粮”的惯例,他们有了种田的主动权,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依照合同出售或直接上市销售商品粮。农村各级干部,要抛弃旧观念,接受市场机制等新观念,帮助农民实现从种“任务粮”转变为种商品粮。随着这种观念的变化,领导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订计划,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实现计划,不能单靠行政手段,沿用催种、催收、催征的老办法。既然是商品生产,就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除要保持一定的价格刺激外,还可以用优惠供应生产资料、提供成套服务、以工补农等多种形式,防止粮农积极性下降,调节农村各业间的经济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
粮食是重要的,但也绝非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是粮食紧缺时期形成的旧观念,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应有新的认识。现在,就全国而言,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全局性的粮食紧缺已转变为地区间、品种上的余缺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在拟定粮食生产和合同定购计划时,若不分地区、不依据需求情况,笼统地强调越多越好,只会使一些本来已因加工、仓容、运输、资金等条件限制出现“卖粮难”的地区,卖粮更加困难;使一些本应退耕还林、还牧地区的生态条件得不到及时改善;使一些地区不顾市场需求而盲目生产劣质粮的倾向难以纠正。粮食生产应依地区的不同、品种的优劣以及社会的需求情况,当多则多,当少则少。从地区上讲,有生产粮食优势的地方,应鼓励采取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市场提供质优量多品种齐全的商品粮;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地方,逐步退耕还林、还牧;更适宜发展其它高效益经济作物的地方,则可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减少粮食生产。当然,这种减少不是盲目的,必须充分考虑运输、财力、粮源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品种上说,要运用价格杠杆,刺激农民多生产优质米、麦和适销的小杂粮、特种粮,减少劣质粮的产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种植结构,促进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的协调发展,促进粮食生产向优质化方向发展,使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过分看重粮食产量的年度性变化,是长期低水平生产、粮食紧缺给人们造成的一种特殊心理,尤其在遇到较大自然灾害而减产时,人们往往习惯地想起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产生惊慌情绪。我们要讲明情况,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和交流粮食生产信息。一方面,我国粮食生产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难以避免年度性的丰歉波动;而另一方面,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八千亿斤,确是一个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数字,并非偶然取得的丰歉数字。今后,只要政策稳定,工作中不出现大的失误,粮食产量就不会发生大幅度的持续下降。因为我们的农村经济已有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机制,粮食已具有八千亿斤的生产能力。而这种生产能力与我国目前和近期的粮食社会消费水平是基本相适应的。遇到丰年,可以增加储备;逢灾歉收,由于有较充裕的库存,也不会影响供应。
但是,如何保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好势头,粮食的品种、质量如何适应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八千亿斤的基础上,如何“更上一层楼”,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决不可掉以轻心。粮食生产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明确粮食生产的新观念,探索、创造粮食生产的新办法,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把重视粮食生产真正落到实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