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要科学地、正确地对待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23
第5版()
专栏:

要科学地、正确地对待人才
李振军
建设四个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只有源源不断地大批造就新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给人才的大量涌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对待人才的正确态度。
爱事业才能爱人才 领导干部首先要有一颗爱才之心,而爱才之心,是和爱国、爱党、爱人民、爱事业之心相关联的。一个以国家和人民事业为重的领导干部,对于振兴祖国的有用人才,必然怀有强烈的挚爱慕求之心。相反,如果他一心爱的是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爱的是个人的利益,那么,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爱才之心。
翻开我们的历史,可以看到,举凡有所作为的人,为了成就事业,无不珍爱人才,视人才为“灵蛇之珠”、“荆山之玉”。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我们党内也有许多领导同志,一贯以革命事业为重,目光远大,爱才心切。聂荣臻同志在晋察冀军区领导抗日战争时期,听说一位叫殷希彭的病理学专家,是日本帝国医科大学毕业生,在北平任过医学院教授,医术很高明,学生遍于冀中。要是把这位医学人才动员出来参加革命队伍,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但是,殷希彭提出三个条件,一是要一匹马代步,二是不吃粗粮,三是来去自由。有关干部听了直摇头,可是聂荣臻同志却同意接受这三个条件,他说:“一个好的医生加入革命队伍,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就会得救,就能重新走向战场消灭敌人。另外,我们这样做,不只是使他一个人能参加革命工作,同时还会影响更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对革命事业作出贡献。何况,他参加革命后,认识也会慢慢发生变化,这三条他还可能一条也不要了!”殷希彭投身革命后,他的许多学生也来了。后来,他果然主动取消了这三个条件,成长为我们党的一名优秀干部。
我们所说的爱才之心,正是要建立在这种对革命事业极端热忱、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人才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珍惜人才,为人才而倾尽全力。
纠正识别人才的种种偏见 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如何从许许多多的群众之中,发现人才,识别人才,则需要别具慧眼。三国时期魏国刘劭指出:“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才。”这就说明了具有什么样学识水平的人,才能发现和识别什么样水平的人才。我们的四化大业,需要锐意改革的创造型人才,需要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眼光,具有比较高的政策水平、思想水平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人才的鉴别力。
我们有些同志的眼光老有毛病,常常只看一面,不看全面。譬如只看一个人的今天,不看他的昨天,或者只看过去,不看现在;只看见功不看见过,或者只看见过不看见功;只看见今天好,不看见昨天坏,或者只看见今天的坏,不看见昨天的好。用这样的眼光去看人,当然不可能科学地、正确地发现人才。
也有些同志的视野受个人的好恶所支配,习惯于用自己的“模式”来鉴别人,不合自己习性的就不喜欢。有的更是以个人的亲疏、恩怨、得失做为判断的标准,看是不是听自己的话,是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所喜好者败官而不去,所怒恶者有功而不录。”这样的人当领导,当然就发现不了人才。
有些同志不去观察、鉴别人的实际能力,只是从死档案中判断人的优劣得失。还有少数同志,自己懒得睁开眼睛去发现人才,却偏爱听别人的片面之言,往往只通过“小报告”、匿名信之类渠道来了解干部,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我们今天为四化大业选拔人才,应当纠正识别人才时的种种偏见;同时还要注意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来补充、纠正自己的眼力不足和失误。
要讲究用才之道 我们的古人很重视用才之道。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晏子说过,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历史上有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战国七雄中的秦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却后来居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在使用人才上比其他诸国高出一筹。秦穆公把国政授于原来虞国的大夫百里奚,从而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秦惠王以魏国人张仪为客卿,以连横破合纵,各个击破;秦昭王任用魏人范睢,从而“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后来,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总结了这段历史经验,指出:如果不是秦国这四代国君连续招纳使用天下英才,则“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古人的用才之道,很强调“用其所长,舍其所短”,不要“舍长责短”、“用非所长”。明代学者薛瑄说:“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若求备于一人,则世无可用之才也”。清代诗人顾嗣协在一首诗中说得很形象:“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因其才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的用才之道。
此外,用才之道切忌论资排辈。古代的有识之士也懂得这个道理。开创盛唐局面的唐太宗李世民说过:“治世之业,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北宋政治家包拯说:“常格不破,大才难得”。可是,在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中,论资排辈的现象,并没有完全绝迹。这个问题从广义来说,包括正确对待文凭和水平的关系,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用人不可求全责备。人才也是人,不是神仙,也有缺点和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分析对待。东汉史学家班固说:“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我们的古人在人才使用的问题上尚且能这样看主流看本质;那么,我们今天从事前人从未干过的伟大事业,有什么必要对人才的一点缺点大惊小怪、避之不及呢?
人才是需要保护的 自古以来,人才被发现、被使用之后,往往会受到非难、压制、打击。《诏明文选·运命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是形象地说明了人才往往受到种种不正常际遇的情况。
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把培养、发掘、尊重和爱护人才,看做实现四化最重要的条件,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为人们施展才能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但是,那种惯于摇唇鼓舌、造谣生事、诬陷他人、嫉贤妒能的人,在某些地方、某些单位还不是绝无仅有的。大凡事业上的强者,面对攻击和压制,在自我保护的能力方面,却往往是弱者。他们的精力、才智、能力,几乎都用在事业上,有学术而无权术,自身防御能力就大为削弱。因而,人才是特别需要保护的。这种保护,包括社会舆论上的保护、政策上的保护、法律上的保护,当然也离不开领导干部的保护。
保护人才是需要有胆量的。这是因为人才受到错误攻击的时候,往往闹得满城风雨,是非莫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敢于挺身而出。胡耀邦同志针对有些人非难闻名国际医学界的修瑞娟的情况说:“对象修瑞娟这样作出了突出贡献,又坚决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各级领导要敢于打破平均主义,予以破格提拔和必要的物质保证,不要怕那些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也不要理睬那些从平均主义思想出发、妒贤嫉能的言论。否则,我们就不能任用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四化就没有希望。”新的人才在工作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也会有这点那点的不足,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特别要注意,不能让不干工作的人反过来整干工作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