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学习之国——朝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24
第6版()
专栏:朝鲜通讯

学习之国——朝鲜
本报记者 白筠
我们人民日报代表团到朝鲜访问的第二天,即去参观了朝鲜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馆。那里有一个数字很令人感兴趣:目前,朝鲜技术人员和专家队伍的人数已达一百二十五万,占总人口的6%以上。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过去朝鲜文盲占人口四分之一。
这一辉煌的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呢?据朝鲜同志介绍,除了靠发展全日制的正规教育,实现了对学龄青少年十一年制的义务教育外,还建立了边工作边学习的体系,让劳动者能一面继续从事本职工作,一面学习。正是这边工作边学习的教育体系,在全社会知识分子化的进程中起了突出的作用。
在咸兴市,我们访问了制造出朝鲜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龙城机械联合企业。工厂的负责同志介绍说,该厂办业余大学的历史已经有十五年了。现在业余大学有近四百名学生,学制五年,一周上四次课。厂长同志自豪地说:“目前我们厂负责大型机械设计的同志大多数是从业余大学毕业的。厂里的主要设计骨干力量全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他们认为业余大学的学生可能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比不上全日制大学的毕业生,但因为他们熟知工厂生产的各个环节,实践经验丰富,设计更能适应生产的需要。
龙城机械厂的业余大学是朝鲜边工作边学习体系的一个缩影。按照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的教育思想,朝鲜全国的工厂、农场、渔村都开设了中等或高等业余教育机构,组织了函授及夜校教育网,让劳动者都能有学习或再学习的机会。
位于平壤市郊的朝中友谊农场的负责同志对我们说,边工作边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了农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目前该农场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技术人员有一百二十多人,平均每八个人中有一名技术员。这一百二十多名技术人员一半是正规学校培养的,一半是一边劳动、一边学习,通过业余、函授大学培养的。农场共有十名管理干部,其中八名都是业余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函授大学、业余大学的课程与全日制大学的课程是一致的。老师经常下农场为学生进行辅导。农场员的学习费用由农场支付,学习期间所耽误的劳动日也由农场负担,不影响他们的分配。
在金日成主席的关怀下,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在为劳动者创造学习条件方面,考虑是很周到的。这一点,当我们参观了平壤市的人民大学习堂以后,感受尤深。人民大学习堂位于平壤市中心的南山岗上,是一座绿白相间的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达十万平方米,藏书能力达三千万册。它是一个图书馆,却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金日成同志曾经说过:它是全社会的学习中心。
在这里,读者不仅可以在一间间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借阅各种书籍,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希望,到具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录音、录相室里听自己需要的讲课录音或看有关的录相。读书中有了疑问,还可以到问答室中去请教老师。人民大学习堂聘请了六十名各学科的专职教师,负责为读者解答难题。我们在参观时就看到一位鬓发斑白的教员正在和一名年轻的工人讨论问题。学习堂还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专题讲座,向读者介绍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这一类讲座事先都在报纸、电台发通告,读者可以自由参加。学习堂还开办各种学习班,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我们所下榻的平壤高丽饭店在开张之前,就曾把服务员送到学习堂的外语速成班来学习。餐厅服务员康玉姑娘在速成班学了一个多月,不仅能用中文向我们介绍菜肴,还能用中文和我们进行简单的对话。
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为广大人民开辟了学习之路,社会成员也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勤奋地学习。我们曾问过高丽饭店的服务员康玉姑娘:“工作之余再去学习,累不累?”她说:“一想到学习能使我的工作做得更好,也就不觉得累了。”人民大学习堂的副馆长同志告诉我们:学习堂平均一天要接待五六千名读者,下午五点以后,是读者最多的时候,因为那时工厂机关都已下班了。事实的确如此。
平壤是一个美丽而幽静的城市,平时我们在街头见不到拥挤的人群,可是当我们来到人民大学习堂时,惊讶地发现,无论是在宽敞的阅览室里,还是在华丽的综合目录室里,读者总是济济一堂地聚会在这里。
离开宏伟的平壤市人民大学习堂以后,我们还在为朝鲜人民的学习热潮所感动:朝鲜,称之为学习之国,是当之无愧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