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龙井”茶农的喜与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25
第2版()
专栏:采访札记

“龙井”茶农的喜与忧
戴玉庆 葛兆洪
记得六年前,在杭州“六和塔”下喝一杯特级西湖“龙井”茶,大约花两角钱。而今冬再访西湖,那茶价要收五角一杯了。当然,茶味不减当年。“物以稀为贵”,莫非茶价上升是由于高档“龙井”的产量降低了?
在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的一间简朴的会议室里,副区长季天根告诉我们的情况恰恰相反:今年,特级、高级“龙井”产量达到一千七百零九担,比去年翻了近一番半。高档“龙井”茶有不少积压。
价格是最敏感的“指示器”
上好的西湖“龙井”,人称有“四绝”:色翠、香郁、味甘、形美。这需要高超的制作技艺。乾隆南下天竺时,曾记录了炒制高档“龙井”的工艺流程:“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漫炒细焙有幼芽,辛苦功夫殊不少”。直到现在,茶农仍然恪守传统的制茶工艺。可是,在统购包销体制下,高档西湖“龙井”的收购价格一直只有十五元一斤,远不够支付起码的生产成本,茶农因此宁愿生产中、低档“龙井”了。每当收茶时节,商业部门按统一价收购高档茶,茶农称为交“政治茶”。茶价不合理,西湖茶农无法富起来,“龙井村”人均收入只有三百多元。
今年初,茶价放开以后,价格这个最敏感的“指示器”,立即产生效应,高档茶增产了,改变了过去由低档“龙井”当家的品种结构。今年,西湖茶农仅春茶一季的收入就达三百万元,而以往全年只有二百五十万元。
喜中有“忧”
西湖茶农喜中也有“忧”。年初,当高档西湖“龙井”的收购价格上升到四十五元一斤时,多数茶农仍不愿出售,等着价格继续涨。收价升到五十四元一斤,有人还在观望。一些外乡茶农看到高档“龙井”走红运,便把掺假的茶叶照着“龙井”的炒制工艺如法炮制,再以稍低的价格卖给收购部门。一时间,杭州舆论界疾呼
“假龙井乱了真龙井”。而正宗西湖“龙井”的生产者却因为待价而沽延误了时机。现在,高档“龙井”的收价已经下跌,大批好茶压在茶农手中。在主要产地梅家坞,约有三分之一的高档“龙井”未销出去。茶农们一方面担心茶叶积压变质,另一方面仍然抱着卖高价的希望。这种僵局如不改变,势必影响明年的茶叶生产。
要研究市场调节的学问
茶价的放开把生产者、经营者带入商品经济的新领域。在这里,价格的高低不再象过去那样听任行政命令的摆布,而要受生产、流通、消费诸因素的制约。
今年初,茶农们刚刚跳出统购包销的老路,对于市场调节中的茶价涨落心中无数。同样,一些茶叶收购单位也缺少市场观念,根据往年高档“龙井”缺货的旧信息,盲目哄抬收购价格。特级“龙井”最贵时卖八九十元一斤,这就给一些茶农造成了“奇货可居”的误解。茶农作为刚刚进入商品经济的小生产者,不可能对市场行情有全盘把握,即使当着茶价下跌时,他们还存着侥幸心理,结果有些人吃了亏。茶农孙金财,今年产特级“龙井”三十八斤,只销售了十五斤;高级“龙井”一百二十斤,只销售了二十斤。可见,为农民传递准确的信息有多么重要!
准确地预测“行情”,还要看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一斤特级西湖“龙井”从收购到零售,成本、费用、利税加在一起,要卖百十元一斤,买得起的人不多。可以说,按照目前的供求关系和消费水平,“龙井”茶农与其藏名茶于陋室,不如薄利多销为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