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腾飞,东方的龙!——国产“一万五”涤纶短丝成套设备攻关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25
第2版()
专栏:

腾飞,东方的龙!
——国产“一万五”涤纶短丝成套设备攻关记
文汇报记者 朱光明 周圆
“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数百年前,黄道婆在江南的土地上纺纱织布,留下古代纺织史的灿烂一页。星移斗转,中国现代纺织史又在杭州湾畔谱写出新的篇章。
我们驱车进入上海石化总厂涤纶二厂,只见六条分别年产一万五千吨涤纶短丝,逶迤二百多米长的生产线(简称“一万五”),巨龙般横卧在明净的车间里。石油中提炼出的聚酯,经过纺丝部位的三十二只喷丝头,绵绵不绝地吐出七万多根涤纶单丝。千丝万缕汇成股股“瀑布”,再经过卷曲、定型、烘干、切割,最终变成团团洁如雪、软似棉的涤纶短丝。一位外国朋友,抚摸着“中国制造”的铭牌,赞叹说“龙,龙,中国造!真了不起。”确实,放眼国际纺织界,如此先进的化纤成套设备,还只有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等极少数发达工业国能够制造。这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诞生,使我国的化纤机械,叩开了八十年代国际水平的大门。
1981年初,中国的化纤工业发展到了新的关口。为着改善十亿人的穿衣问题,引进了一批石油化工装置。一个问题摆到金山石化二期工程指挥部面前:年产二十万吨涤纶聚酯的进口装置,迫切需要大型纺丝生产线与之匹配。纺织界一时议论纷纭。一种设想,花五千万美元全套引进两条“一万五”,另外四条和外商合作制造。但外商要价高,又不肯公开关键技术,致使谈判终止。另一种主张自行攻关,国内制造为主,引进设备为辅。这样可以省下一亿元人民币(外汇)的设备投资。但人们对前几年国产的七千五百吨涤纶短丝生产线还褒贬不一,现在要一步跨越到“一万五”,风险不小。
二期工程总指挥龚兆源和其他领导,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他乘飞机赶赴北京请战,建议成立“一万五”攻关协调办公室,并毛遂自荐愿任主任之职。寒冬的北京,纺织部会议室里热气腾腾,部务会议分析,我国已生产过三代涤纶纺丝设备,加上机电、军工部门的配合和开放的有利形势,有条件自主研制这套设备。他们果断拍板。任务一宣布,从纺织部领导到科研、设计、制造、用户单位的负责人群情激昂,都立下军令状:“搞不好唯我是问!”
不久,上海石化总厂机关六楼一间简陋的房间门口,挂出了“纺织部抽丝成套设备办公室”的牌子。很快,一套方案摆上了桌头:除了两条生产线的二十台关键主机和部分配套件、图纸引进外,全套设备由全国各地协作研制。
青海、郑州、大连、陕西、四川,到处留下“抽丝办”同志的足迹,他们和纺织部纺机总公司南北呼应,组织起六次现场会议,冲破条条块块分割的藩篱,把分布在十九个省、市的四百多个工厂、研究所、大学和用户企业编织成一个网络,包围住了二百多个攻关难题。
这时,国产“七千五”在外地一家厂被判处了“死刑”。外国商人趁机推销说,趁早买我们的吧,你们自己搞,今后出的废丝损失就足够买设备了。这股风刮进“抽丝办”,同志们毫不泄气,认定:“我国需要大量化纤,国产机械装备上不去,化纤工业好比没有脊梁骨。”
在这进退的关键时刻,胡耀邦同志批示,这可以算一项先进设备的攻关项目,成功后应考虑公开表扬,长志气、鼓干劲。赵紫阳同志先后两次给予热情的鼓励。“一万五”的协作攻关,推向了高潮。
金山二期工程是国家重点项目,会战者凝视着盖有“天安门图案”国徽大印的任务书,发誓要让国产设备赢得世界声誉。六条巨龙共由六百多台(套)设备,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纺织部从机关抽调了十多位有经验的工程师去各地工厂审核图纸,技术把关“一丝不苟”。日本的一些技术人员也被请来发表意见。
在上海纺织设计院平静的办公室里,开展着一场激荡人心的“智力战”。熔体管道是巨龙的咽喉,聚酯熔体要通过它输送到喷丝口。它内部结构异常复杂,要求在一百多米长的管道内,熔体流动时不发生任何滞流现象,温度始终保持在280℃,误差要控制在一度之内,管道终端还要分叉出三十二个小管道。因此,它的热应力计算和管道设计属于“世界级高难度动作”,进口一米管道要一万美元。工程师高寿华和几位工程师决心闯一闯这个“禁区”。他一头钻进了数学和流体力学的王国,查阅技术资料,煞费苦心地运用获知的数据倒推出计算公式,再拿到过去引进的熔体管道上对照,证实了公式的可靠性。老高带领大家,在每秒四十万次的计算机上演算了一万零八百秒钟,终于揭开了管道的奥秘,做出了正确的设计。
当人们欢庆“一万五”胜利的时刻,怀念着中国纺织大学副教授李繁亭。还在巨龙处于母腹之中时,这所大学的校园内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车间——“一万五”试验工场。化纤研究所所长李繁亭,带领师生和涤纶二厂实习人员,安装起微型化的“一万五”生产线——“两位纺”,他日夜操劳,抢在石化总厂成套设备制造之前,展开生产“模拟战”。纺丝机的重要零件,经“两位纺”使用合格后才正式投产,纺丝生产工艺,都在这里摸索成熟。一次试验的关键时刻,大炉出渣机发生故障,老李不顾自身发作的肾结石病,冒着酷暑率先跳进又热又脏的出渣池,和大家一起挖出煤渣,保证了科研的正常进行。上海——金山,办公室——车间,老李象台超负荷高速旋转的发动机,来回奔波,馒头、快速面是他的家常便饭。今年1月16日中午,老李谈完工作,顾不得吃午饭,便匆匆赶去金山参加科研会议。他一下公共汽车就奔向铁路上海西站,登上车站台阶时他已精疲力竭,不等把手伸到售票处,便突然昏厥摔倒。四周的人们翻开他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口袋,找到了工作证,火速把他送往医院。但死神抢先了一步,共产党员李繁亭因大脑血管受撞击破裂,过早地离开了他亲手创建的车间和写作中的论文……纺织部一位局长噙着泪花说,“两位纺”工艺通过了鉴定,老李为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为了“对‘天安门图案’负责”,承担纺丝主机制造的上海二纺机,提出了确保配件质量的十条规定,被称做“十条王法”。“王法”从生产制造、检验包装一直管到交通运输,条件十分苛刻,但无论是主机厂还是零配件加工厂都一心做“守法户”。“一万五”龙头吐出的涤纶丝要装进房间大小的不锈钢盛丝筒,运往后处理工序。输送这“巨无霸”的是滚轴排列组成的滚道,如果二米长的滚轴转动时径向跳动超过一毫米,盛丝筒就会走偏方向酿成事故。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加工出来的第一批滚轴,稍稍超过了标准,按老规矩只要返工整修一下也可使用。但厂领导郑重决定,全部报废重来,直到拿出完全合格的产品……
经过三年多的奋战,第一条钢铁、仪表、机械组成的巨龙初显风采。它集中了“四个当代世界水平”:设备能力大型化、工艺流程连续化、生产自动化和产品适应性都能和国外设备相媲美。1984年春,郝建秀同志风尘仆仆来到石化总厂,找人座谈,下车间调查,得出了满意的结论,向党中央、国务院捎去了喜讯。
涤纶二厂六条线试生产一年多收回了全部设备投资,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一等品率达到95%。全面投产后,可年产九万吨涤纶“棉花”,远远超过上海市郊一年一百多万亩棉田的皮棉总产量。雪白的化纤源源奔流,棉型、中长型、毛型……它们将装点、美化十亿人民的衣着和住宅。
腾飞吧,东方的龙!
(原载文汇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