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千里之行 始于湖上”——里下河地区开发水面资源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27
第2版()
专栏:

“千里之行 始于湖上”
——里下河地区开发水面资源见闻
本报记者 朱维群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河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水域总面积近三百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是全省最大的湖荡水网地带。解放以来,里下河地区粮食亩产普遍达到一千五百斤上下,从昔日的“锅底洼”变成了苏北的粮仓。近年来,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这里丰富的水资源,使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能更快地富起来,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去年胡耀邦同志视察苏北,在洪泽湖畔畅谈水资源开发,说:“千里之行,始于湖上”。而今整个里下河地区都把开发湖荡塘渠等一切可利用的水面,发展水产事业,列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课题。
里下河地区有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众多的大中型水域,历来是江苏主要的鱼产地。后来由于大量修堤筑坝截断了鱼类回游路线,加上普遍围湖造田和酷渔滥捕,致使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目前许多县、乡都在努力改变只捕不养、重捕轻养的局面,把提高大水面精养水平,作为挖掘水资源潜力的关键一着。高邮县今年春吸取苏南太湖、金鸡湖围网养鱼的经验,联合投资四十二万元,用竹竿和尼龙绳环堤修了一道长两万三千米的大型围网,投放鱼种八万多斤。芦苇场胡金城副经理说:“围网可以防止汛期洪水漫堤时鱼儿逃掉,又不影响这五万多亩水面的通水蓄洪功能。由于苇荡有极为丰富的饵料,鱼长势特别好。今年有把握收七十万斤鱼,一年就收回投资。”他们还筹备在湖边建膨化饲料场、冷库、鱼种池等加工配套设施,到1990年,产值可达一千万元,每亩水面效益比过去提高四倍。随着水产业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转变,里下河地区出现一个学习科学养殖的热潮,仅兴化县去年就办了一百多期技术培训班,八千多农民接受了培训。扬州市所辖的里下河各县,去年水产量约三万三千吨,比1978年增加六千吨,全都增在养殖上。包括大水面在内,每亩单产从二十四斤提高到八十三斤。
在当前水产品市场价格有利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十分注意避免乱挖粮田改建鱼池,而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尚未利用或利用率较低的荒滩废荡上。兴化县林湖乡有湖荡滩地一万多亩,其中一半已辟为粮田,另一半位于失去滞洪功能的得胜湖,开发条件艰苦。乡领导认为:“要水产,还得向这又不能长粮又不能长草的地方要。”去年冬,他们动员了一万多农民下湖,一个月建成连片精养鱼池一百四十七个,面积达一千二百多亩,今年产值可达五十五万元,由于挖低抬高,林湖乡不仅没有减少耕地,反而从湖中“抬”出池岸塘埂地八百多亩,种上了粮油作物。
近几年由于科学技术日益普及,农民逐步懂得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水体资源,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的关系。各县都有自己出奇制胜的高招。高邮县的张轩乡,位于白马荡畔,地势低洼。过去这里的大片沼泽地,因为水太浅不能长鱼,每年只收点柴草。1978年,这个乡借用挖河抬田的经验,在沼泽地里开沟抬垛,沟垛相间。沟里养鱼,垛上栽植池杉,林间还套种经济作物,形成了林鱼结合的新型林业基地。经过几年的总结、提高和发展,张轩乡的林场达到三千四百亩,垛上栽植的池杉达二十五万株,其中最早栽的近万株已经成林,每亩木材蓄积量三点五立方米,被农民叫作“绿色银行”。林茂鸟飞来,又给水乡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据统计,每亩地仅林、鱼和种植三项,年纯收入就有三百多元,是种柴草收入的八倍多,是纯粮田收入的两倍。许多专家参观后认为这是利用水土资源的一个成功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