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内蒙古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 全区以蒙语授课为主的从幼儿到大学教育的体系得到恢复和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27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
全区以蒙语授课为主的从幼儿到大学教育的体系得到恢复和发展
本报讯 记者周庆报道:过去寺庙多,现在学校多。这是内蒙古草原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
这几年,由于在教育改革中坚持了优先、重点的方针,全区民族教育得到迅速恢复,以蒙语授课为主的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体系又有了新的发展:民族幼儿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电化电脑教育,都已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目前全区包括八所民族大学在内的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共有三千二百八十多所。从城市到草原,从林区到戈壁,相当一批民族学校的校舍设备在当地都是最漂亮的。特别是民族师范发展较快,目前已有九所,全区可用蒙语授课的教师已有两万四千多名,接受蒙语授课和加授蒙语的学生则有四十万,占少数民族在校生的60%多。全区每万人口中,少数民族的在校生超出了汉族在校生。民族教育管理干部、研究民族教育的专家学者队伍已经形成。民族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教育,走过曲折的道路。1947年自治区成立的时候,只有两所民族中学、三百来所民族小学。到1965年,民族中小学、中专发展到两千多所。可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民族学校被撤销,教师队伍被解散,蒙语授课被砍掉,民族教育一扫而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教育才得到恢复。牧区实行生产责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以来,民族教育不适应经济变革需要的状况又突出出来,民族教育同整个教育一样,面临着改革的形势。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民族教育担负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特殊任务,要求全区教育工作在人、财、物的使用上,优先安排、保证民族教育这个重点,民族教育的重心,则要逐步转移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上来,转移到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和第三产业的需要上来。全区各级教育部门,也把发展民族教育当成做好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志,不仅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民族教育的管理、教研机构,修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定、条例,并且制订了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牧区小学教育等规划,使民族教育改革有了明确方向和组织措施。
改革的重点,就是抓好民族基础教育。早在1982年,全区已开始调整民族学校的布局。过去,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牧区、半农半牧区曾实行过“上小学不出村、上初中不出队、上高中不出社,村村队队都办学”的方针,脱离了牧业生产、牧区生活实际,致使中学盲目发展,普通教育内部比例失调,削弱了小学教育,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一些马背、驼背巡回小学,徒有虚名,学生、老师、学校都得随畜群倒场,教学质量上不去。经过调整,压缩了中学,充实了小学,使民族教育的布局趋于合理,为在牧区进一步实现“两主一公”,即以寄宿和助学金为主、公办民族中小学创造了条件,一大批民族幼儿园、寄宿的学前班也创办起来。接着,开始了民族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去年5月,乌兰察布盟率先实行了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双轨责任制。盟长、旗(县)长和苏木(乡)长之间,上下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分别签订了四项合同,明确了在普及初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成人教育和扫盲工作中的任务指标。今年,全区普遍实行了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各方的办学积极性。仅从教育经费来看,除正常的教育经费照块块下拨外,每年还增拨民族教育补助费。国家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经费也有一定比例用于民族教育。此外,地方财政出钱,社会集资办学,在牧区已蔚然成风。锡林郭勒盟近几年社会集资办学经费已达两千万元。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一位苏木干部一次就捐给学校一百五十只羊。
改革使全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不少民族学校的毕业生已开始担任领导职务,在四子王旗,有五十多名苏木长以上的干部是民族中学的毕业生。今年11月份,全区有四十六个旗县市区经过验收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纯牧业旗镶黄旗去年就普及了小学教育,蒙古族有文化的牧民已占91%,一大批土专家、多面手劳动致富,成了牧业经济中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全区二十四所民族职业中学,正在培养牧业生产的基层技术力量。民族普通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区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哲里木盟,最近五年考入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达二千八百九十多人,占当地入学总人数的60%,而且绝大多数是蒙语授课的学生。全区还为新疆、甘肃、黑龙江等八省区培养了许多蒙语文专业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