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诗情,在焦土上凝聚——读老山前线的一张诗歌小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28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诗情,在焦土上凝聚
——读老山前线的一张诗歌小报
李彤
“老山上的黎明,淹没了四起的枪声。晨雾如纱,露珠晶莹,阵地上,谁唱起勇士之歌?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唱勇士之歌的是勇士自己。在老山前线,几位年轻的战士,不仅爱唱,而且能写,而且办起了一张油印的诗歌小报——《焦土》。
焦土,不一定只意味着残酷和荒芜,它上面也能开出生意盎然的战地黄花。
勇士,不一定是粗直如炮筒的武夫。八十年代的战士,也追求文彩风流,追求时代赋予的诗情。
这几个战士,都是十九、二十岁的年纪。不过一两年前,他们还是淮河两岸、泰山之麓高中文科班的学生,有人曾在铅印的报刊上发表过诗文。祖国的崇高命令把他们召唤到南疆,他们当炮兵、步兵,当工程兵、侦察兵,也有人是译电员、打字员或连队文书。战争并不能割断他们对诗歌的爱好,战斗只会使他们的诗情饱满,运笔如枪。当然,他们也不愿意前线的文化生活继续如此单调——“就是有机会看到报纸或杂志,也都是拿着历史当新闻的。”工兵战士解安运、译电员田源、志愿兵孙杰、“小书法家”纵淮河等聚集到一起,在部队政治部主任和新闻干事的支持下,创办了《焦土》。
在创刊词里,他们对战友们说:“你们在炮火烧焦的红土地上,做出了撼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你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壮美的人生,火红的青春,自当引吭高歌!英雄的道路,战斗的年华,理应挥笔赞颂!”
他们写战士:“焦土上的战士,是一颗星,明亮璀璨……”他们写护士:“你是一朵白云,你是甜润的春雨。”他们写给爱人:“倘若我‘光荣’了,我请你仰望南天,那一片鲜红的云霞,就是我青春所点染。”他们写自己:“红星在闪耀,绿色在召唤。明天你看,焦土上走来绿色的春天……”
他们寄情于炮兵射出的“礼花”:“那冲出去的火红的弹道,仿佛是战士的喜泪,漫天飘洒”。他们相信老山泉水:“总有一天,你会把战争的污垢洗净,让和平的甘泉,流进十亿颗赤热的心中……”他们赞美南疆的晨雾:“浓雾是高山呼吐的灵气,向战士预告胜利的喜讯;浓雾是黎明和黑暗搏战的硝烟,孕育了曙光与和平的春天。”他们吟咏巡逻战士眼中的月色竹楼:“安静地睡吧,幸福的小宝宝。尽情地描绘你的梦吧,美丽的小孔雀……”
猫耳洞、阵地掩体、钢架工事是他们的写作室,战斗间隙是写作时间。“炮声刚歇枪声残,硝烟犹弥漫,将枪换到左手,右手握起笔杆,无畏的勇士,又用心血将《焦土》浇灌。”麻栗坡县人民政府县志办公室一位同志的这几句贺诗,正是战士诗人的真实写照。办报,当然也是在战斗间隙,而且所需的纸张、油墨、刻写工具都由编辑者自费提供。从10月22日创刊到12月初,这份八开油印小报已出了七期。播种者尝到了收获的甘甜,编辑组收到参战部队干部战士的来信四百余封,除了一片赞扬之声外,很多人还愿意捐款资助。看来,他们的追求是不会落空的,明天,《焦土》上将“走来绿色的春天”。
在《焦土》编辑组写给本报编辑部的信中,他们希望本报能多登一些反映部队生活、特别是前线战斗生活的诗作:“让后方的青年,特别是我们的同龄人,能对前线战士的生活有所了解,增进军地青年之间的理解和友情。”就让我们把《焦土》和它的作者、编者们,推荐给他们的同龄人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