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放言《放言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3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放言《放言录》
  邓星盈
根据经验,出版社最怕出论文集。这倒不是怕赔煞老本什么的,究其原因,十之八九是读者不愿买。失掉了读者,出书何用?特别是报纸上的论文,给人的印象总是应景之作多,恰似过眼云烟,没有什么生命力,就更值不得结集出版。但事有不尽然者。近读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放言录》,就当刮目相看。可以说它是“论文集”中的奇葩,并为之争得了一点不大不小的荣誉。
《放言录》辑录了《人民日报》理论版1977—1984年的短文二百一十五篇,数十万言。其部头之重、装帧之美,并不因为文短而显得寒伧。这些入选短文,原在报上发表之时,可以毫不添油加醋地说,笔者都陆续拜读过,并曾为有的文章拍案叫绝!今日收集成册,我又一篇不落地诵读一过,仍觉津津有味,不忍释手。其魅力何在?
其一,《放言录》之“放言”,并非陈言,并非满纸书卷气,而是散发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凡所论列,皆系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人们的思想遭到禁锢,或三缄其口,或休谈国事,有所议论,则尽量离现实生活远一些。一当思想的闸门被打开,犹如山洪暴发,大江东注,势不可遏。成堆的问题亟待解决,种种谬说需要驳正。所有这一切,在这部《放言录》中都有所反映。《序》中所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脉搏的跳动”,绝非过誉之谈。只要我们循着时间顺序研读这些短文,就不难从中窥见出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的轨迹。从批判帮八股,到给“风派”之类的人物画像;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破除“本本标准”、“习惯标准”;从对“兴无灭资”提法的商榷,到对“资本主义复辟”提法的异议;从“白专”帽子决不能乱扣,到对知识分子的历史偏见应予抛弃;从“颂穷”还是“送穷”的反诘,到怎样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的释疑;从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思想解放的一致性,到关于“异端”的断想……如此等等,不仅使人毫无隔膜之感,而且还有亲切之慰,它帮助人们回忆,在思想理论的崎岖小路上,斗士们是如何走过来的,理论是如何为社会实践呐喊,给予指导,又如何经受实践的检验,使之更正确,更完善。时至今日,许多论述并未与时沉没,黯然失色,相反,历久愈显,熠熠生辉;有的文章笔锋所向,还正好击中时下仍然存在着的某些问题的要害哩!
其二,《放言录》之“放言”,并非长篇讲演,宏论滔滔。这个集子里的文章,长不过二千字,短只有数百言,大都以短小精悍见长。它文短意永,大题小作,咫尺万里!它并非因其短而不注重分析,不注重说理。它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理论深度,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和折服人的逻辑力量。正如书名所示,作者所务乃在“放言”。“放言”者,敢于发表意见也。发表意见有种种,举其大者有二:一是人云亦云,陈词滥调;一是惟陈言之务去,革故鼎新,敢为天下先,有说大人则藐藐之概,却无“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之状,有所论述,虽无汪洋恣肆之态,却有高屋建瓴之势!《放言录》之“放言”,正是具备了后者的鲜明特征。由于短文的作者们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作违心之论,能使读者看清作者的心或曰“本相”,得以近而亲之,从而扫却过去某些思想理论文章作者脸上所蒙受的污垢,其面目并不那么可憎了,相反地倒是有几分直率,几分可爱也。
其三,《放言录》之“放言”,虽有“放肆”之嫌,但却非狂言,亦非胡讲乱说,没有离开四项基本原则之谱。它或道前人所未道,或道时贤所不敢道,或“正名”,或“翻案”,均以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言之成理,以理服人。绝不徒托空言,哗众取宠,不切实际,强词夺理。有的文章言辞虽然尖刻峻利,但却不装腔作势,以势压人。还有,《放言录》之“放言”,不仅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不是异口同声、众口一词,而是仁者见仁,有所争议;就是在行文上也风格各具,异彩纷呈,并不因系思想理论文章就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板起面孔训人。内中的不少文章饶富文学味,堪称情文并茂或文理相彰,读来引人入胜,十分解渴,可为理论文章立范。
读罢《放言录》,壮着胆子“放言”了以上三点。这三点远未道尽《放言录》的特色,唯取一瓢饮而已!要想吃饱喝足,最好手把一编,细嚼慢咽。有兴趣的读者,敢请一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