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摸清本地优势 总结新鲜经验 帮助农民致富 滨海县领导三分之一时间在基层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4
第1版()
专栏:

摸清本地优势 总结新鲜经验 帮助农民致富
  滨海县领导三分之一时间在基层调查
本报讯 去年以来,江苏省滨海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以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本地优势,总结新鲜经验,为农民致富出主意、想办法,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滨海县是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县。怎样才能使经济腾飞?去年春天,县委、县政府联系实际再次作了讨论,他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变化中看到,群众创造的新办法层出不穷,只要领导者迈开双脚,经常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就会找到加快经济发展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七名主要领导干部都以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写出了十三篇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指导了本县工作。
滨海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在调查研究中,首先着眼于摸清本地优势,总结群众中迅速致富的新鲜经验。吴王村原是陈铸乡有名的穷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均收入只有三十多元。近年来,这个村根据地势低洼,沟塘密布的特点,在搞好水稻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养鱼和水生经济作物,很快使经济面貌发生了变化,1984年全村稻田养鱼六百五十亩,向社会提供了一万五千公斤大规格鱼种,加上套栽浅水藕,稻与荸荠、茨菇套作,实现了亩产千斤稻、百元鱼、四百元水生作物的经济效益。吴王村以水致富的做法在陈铸乡推广以后,水面资源得到了综合开发利用,县委副书记李声源调查解剖了这个典型以后,写出了一篇题为《从陈铸乡水面综合利用看滨海水面资源开发前景》的调查报告,提出把视线从有限的耕地转向整个土地,要把全县六十多万亩水域资源的开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水面资源的优势。县委、县政府迅速制定出关于建立渠南稻区种植养殖基地、沿排水渠地带的养殖基地、废黄河养殖基地、沿海滩涂种植养殖基地的规划,目前已分别进入准备和实施阶段。
带着改革中碰到的问题到群众中寻找答案,这是滨海县委、县政府领导调查研究的又一出发点。滨海县劳力资源丰富,但由于劳动力素质较差(文化低、缺技术)、工业基础薄弱、地理位置偏僻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转移的出路又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县委书记徐其耀带着这个问题,走了许多乡、镇和村、组。在调查中发现全县水面、堤、荒碱地、滩涂四大资源开发潜力很大,需要大批劳力;通榆镇的一个联合体搞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了许多劳力的转移;陈铸乡上旧村发展兼业户,闲时挣钱,忙时种田,劳力季节性转移成绩显著;正红、獐沟等乡大力发展传统的柴柳编织业,队伍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振东、八滩、果林等乡有许多劳力在外地挖土方,每人每天收入七、八元之多;滨淮等乡都有上千人的建筑队伍出县出省搞建筑;凡集乡有三千多人外出从事运输经营,等等。徐其耀对诸如此类的典型进行了认真的综合分析,写了一篇题为《把劳力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调查报告,对滨海劳力出路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向各级干部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加强劳力转移中的效益观念;二是加强劳力转移中的协调服务;三是加强劳力转移中的宏观控制;四是加强劳力转移中的智能培训。
(倪廷政 张成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