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梨园在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4
第8版()
专栏:剧评

  梨园在望
  王朝闻
由隆冬的北国到如春的泉州,灵山墓地的风动石也使我感到新鲜和亲切。这块也称为“碧玉球”的巨石远非浑圆,但它稍一着力就能晃动。这样的自然物体现着人们的灵性,所以它也能象泉州傀儡戏、南音(南乐、南管、弦管)和梨园戏那样使我感到很有趣味。
新编梨园戏《枫林晚》里有一句概括性明显的台词,那就是“世间何处无戏文”。这句话强调了戏文题材的无限性,却不是以为世事都可以代替戏剧的艺术美。扮演女主角贺望兰的演员,比较深入的体验是以优美的形体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我看过的梨园戏所反映的世间相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反映的手段显示着南戏曲的艺术美。比如,独角戏《玉真行》那优美的姿态的不断变化,使我觉得整出戏是无数美的雕塑形体的联缀。包括手中那把始终没有打开过的雨伞,舞蹈整体中的局部各自独立却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与优雅的歌唱和伴奏结合着的这些优美的雕塑,好象一个乐章那样,结构严谨而又自然和流畅地成为一个整体。《朱文太平钱》里的一粒金;《摘花》里的七仙女;《李亚仙》里的阿桂……表明梨园戏“小旦”的演唱以优美见长。至于彩旦,虽然以揭示世间丑的灵魂为目的,而且夸张了角色形体方面丑的特征,在艺术表现力的整体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踢球一场,没有彩旦李妈上场,而且摔了一跤,这场戏岂不显得太平淡了吗?唯利是图的李妈往往模仿她所仰慕的官僚的臭架子,却也没有忽视身段的形式美。
也许个人偏爱对审美活动起了支配作用,我最感兴趣的是《李亚仙》里富于喜剧性的“莲花落”。莲花落也叫莲花闹,有伴奏的舞蹈和歌唱,显示着以欢快为基调的情绪特征。四个歌郎那些活泼的唱与舞,对主角郑元和的沉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唱与舞都显得既认真又滑稽,既轻松活泼又暗含了被压抑着的哀怨。“好时辰,好利市,愈唱愈热乎”的唱词,虽是喜庆的话语,相反地配合了角色冷得发颤的动作,真是“愈唱愈抖”的。唱词有“三街六巷,管弦闹咳咳,深宅暖阁哪得知;许无人知”,充满了辛酸的意味。其中有名的拍胸舞,并不是以掌拍胸,而是以上臂的内或肘的各部,轻快地拍打胸侧或肋部等发出响声。我不知道这是为了表示乞讨者在抵抗风寒,还是为了表示乞讨者企图取悦于有德人家,它既使我感到新奇,也使我感到痛苦。他们等待赏钱时,背靠背,跳脚,转动,这使我联想起成语:“相濡以沫”。这种为了互增体温的动作,既能使观众发笑,也同使观众心酸。我感到很难用文字描述的伴奏乐方面是很有特长的。也可以把我的审美感受,用四个句来作概括,那就是“寄悲于喜,冷热相生,悲喜交集,丑中见美”。
梨园戏历史悠久,却是一个急待抢救的剧种。它不仅流行于闽南各地,而且在台湾以至东南亚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它的艺术能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附图片)
梨园戏《李亚仙》剧照:
李亚仙(右二)怒掷白银,同郑元和(右一)一齐离开丽春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