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不在位的将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5
第4版()
专栏:

  不在位的将军
  本报记者 翟启运
最近,记者走访了几位离职的将军。他们都曾参加过土地革命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战功。如今,别看他们已是满头银发,但雄风尚在,豪气犹存。
(一)
“我离开领导岗位,觉得事情照样多,担子照样重。不过,这个担子不是组织上给的,是自己揽来的。”原炮兵副司令员吴信泉,虽说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声音洪亮,说话象连珠炮似的。
吴信泉是员猛将。从1930年参加平江起义开始戎马生涯起,无论是在长征路上,还是在苏北的抗日烽火中、解放锦州沈阳的战场上,他都身先士卒,指挥战斗在最前线。朝鲜战场三年,他指挥的军,没有打过一次败仗,没有被敌人俘虏过一个人,曾多次受到彭老总的称赞。吴信泉1954年就担任了大军区副职,但因“彭黄问题”的牵连,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对历史的不公平,他没有任何怨言。在他担任副职的二十多年中,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去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吴信泉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上来,主动辞去了中纪委委员。
吴信泉离职后,担任了《苏北革命斗争史》编写组副组长,目前已经整理出了八本资料;他参加了解放军军史、志愿军战史的编写和审查工作,洋洋数十万字的资料,都要过目修改,工作量十分繁重。
吴信泉介绍说:“这种事我乐意干,这是我们老同志义不容辞的责任嘛。”
谈到写自己的回忆录时,吴信泉说,他准备写关于朝鲜战场的回忆录。
(二)
在北京西郊的一个小院里,记者走访了原装甲兵政委莫文骅。无论从他那存放着各类书籍的办公室,还是那待人亲热的言谈举止,这位将军给人的印象是一种“文人的气质”。
是的,这位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的莫文骅,既是位征战疆场的将军,又是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工作者。他从1926年参加共青团、搞学生运动起,革命近六十年,基本上都是从事政治工作。从长征中的干部团的政治部主任,到陕甘宁边区八路军留守兵团的政治部主任,从第四野战军的兵团政委,到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装甲兵政委,一生都是和政治工作打交道。
莫文骅1983年离开领导岗位的时候,已是七十三岁的老人了。他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本来有条件到国内外考察,因患心脏病,力不从心,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写回忆文章上。他说,我写回忆录的目的,一是总结回顾自己走过的历史,二是悼念牺牲的烈士,三是对下一代起点教育作用。莫文骅是百色起义的参加者。为了撰写《百色风暴》一书,1984年12月,他拖着虚弱的病体,亲赴广西参加百色起义五十五周年的纪念活动,搜集有关资料。去年1月,他开始了写作工作,不顾年老体弱,日夜奋战,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二十六万字的写作任务,交辽宁出版社出版。胡耀邦同志为此书题写了序言,称赞“出版象《百色风暴》这样的回忆录,是很有意义的。”
(三)
原装甲兵司令员黄新廷,虽然身着便装,但不失军人的威严。七十多岁高龄,走路铮铮有声,说话干脆利落。记者刚说明来意,他马上就说:“我的晚年就是写好《贺龙传》,这是我心中的一桩大事”。
黄新廷与贺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不仅因为贺龙同志是位功勋卓著的元帅,值得尊敬和爱戴,而且是因为在黄新廷五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和贺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新廷少年时,就在洪湖参加了贺龙率领的革命队伍,因英勇善战,长征前后就担任了团长职务。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不论是挺进冀中,转战晋北、晋南,还是保卫延安、转战陕北,贺龙既是他的上级领导,又是他的同事、战友。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在战火中结下了深厚友情。正是这个原因,黄新廷曾经两次因贺龙问题受到株连,差一点掉了脑袋。一次是1936年,当时批判“军阀主义”,其目的是想整掉贺龙,但树大根深,搬不倒。于是,当时在贺龙手下担任团长的黄新廷,则成了“替罪羊”,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再一次是十年浩劫。在贺龙被打成了“反革命”的同时,把当时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黄新廷押解到北京,关押、批斗六七年,被弄得妻离子散。
《贺龙传》工程浩大,任务繁重。按照要求写四十余万字,初稿一百万字难得写下来。黄新廷是贺龙传记组的副组长,负责全面工作,从搜集资料到审阅定稿,他都要参与。为了写好贺龙传记,去年5月,他带领编写组的同志,亲赴云南。他们从昆明出发,沿着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路线一直走到金沙江畔的石鼓镇,沿途访问老乡,搜集资料,察看地形,进行实地体会。冀中曾是贺龙率领一二○师抗击日寇的战场,贺龙曾在那里负过伤,留下过不少战斗的足迹。前不久,黄新廷又带领编写组的同志去那里,先后走访了四五个县,搜集了贺龙不少感人的事迹。
黄新廷感慨地对记者说,贺老总死得冤枉啊!我作为他的同事和战友,有责任有义务把他的事迹整理出来,以教育后代,告慰贺老总的在天之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