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到萨克森瑞士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5
第7版()
专栏:

到萨克森瑞士去
邹荻帆
去年在民主德国访问时,一直听到朋友夸小瑞士风景,指的就是萨克森省的风景区萨克森瑞士,或称艾尔勃砂岩山。到德累斯顿后,决定10月8日去那儿,并看看一路风景。
那天微雨纷纷,又值秋天,心想要是阳光明媚该多好!
离开市区不久,车过一座架在易北河上的铁桥,只知在桥上也走了几分钟,当然我没有经验估量桥的长度。这时,陪同我们的民主德国作协代表指着铁桥说:“我们把这座桥叫
‘蓝色奇迹’。”原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军队从东线溃退,为了阻止追兵,在铁桥附近埋下地雷,企图炸断铁桥。但是当地的居民悄悄剪除了引线,保存了这座桥。所以称做“奇迹”。为什么加上“蓝色”形容词?而铁桥只是本质的铁色。想起在五十年代我们曾熟悉一支民主德国歌曲《蓝旗到柏林》,大概是象征青春与和平建设的意思。
过了铁桥,进入乡村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虽是秋天,路旁的树木还都是绿色,青杨枞树交错并陈,于树排的缝条间,也见到时而一片已经收割的田野,时而是一片青色牧地。路过一些小镇,车行未停,只觉得那些建筑物虽然古老些,多为二、三层红瓦灰墙房,与大城也无多大区别。
车抵小瑞士时已是十二时,我们被引进一间酒楼。是预定了的雅座。没想到酒店门口等待进餐的还排了大队,而这并不是星期六或星期日例假。可见小瑞士的吸引力。
我们在临窗餐桌边坐下。风景之区必有美食,亦如西湖之有鲈鱼等名菜。我们且听任主人安排,而放目窗外景色。此时,雨雾时隐时现,这大概正是名山胜水逗人之处。让你看一看,又不见了,让你想着它,甚至忍耐不住,于是忽然出现一下而又隐去,仿佛舞台上谢幕的著名女演员。
易北河就在山下离酒楼几百米处,这儿海拔三百零二米,山麓到易北河一百九十四米,河水深碧,静静地从西岸的山间流过,从楼上望去犹如看沙盘的风景模型,时有玩具般的小汽船从玻璃河上流过,烟囱上冒着烟。
对岸也有连绵的群山,但有一座直立的小石山,与其它山不相连结,孑然独立。主人指着小山给我们看。那小山苗条如少女,而峰顶圆秃,惜无缕缕青丝。主人说,那是尼姑峰。传说是一位乡村少女,不信奉上帝,拒绝父母要她去礼拜堂祷告,触怒了上天,惩罚她化为尼姑峰。
酒楼上终只是看到对岸山水,而还未看到小瑞士山的本身面目。饭后,我们各自撑开了雨伞,循着山径置身于山丛中。这儿的山可以说与桂林的山相似,都是独立石山,但不似桂林山之有峭峰,而多呈圆柱形。因而,我感到犹如置身在多圆柱的石宫间。
山中时见松树、枞树,而在山石缝中则时有奇花异木,杜牧写过远上寒山石径,见“霜叶红于二月花”,而这里确实还有红白黄的山花,可惜我无法叫出它们的名字。这些无名的花草,即使在阴雨中也婀娜迷人,显出山水多姿。花楸树则随时可见,绿叶中半掩半露着一簇簇小红果实,仿佛山野小女孩披着饰有点点红花的纱巾一般。
为了保障游人安全,山径有坡度处都就山凿石,人们可以拾级上下;凡有险象处都有铁栏杆围护,不会发生意外。每行一小段山路,便有伸出之岛状眺台,可以眺望附近风景,也可以小憩而让路给后面的游人。
我曾屹立在一岛台上眺望,觉得山峰象争比高度的座座喷泉,原来在这面积并不甚大的地方,竟有一千零六十个山峰。
绕山转着圈圈,山景的奇丽不知怎么使我忘记了微雨,而想起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的迷人诗句:
我要登上高山去,
那里有高高的枞树林,
溪水淙淙,白鸟欢歌,
飘荡着孤傲的浮云。
我想,可能正是这雨雾中的山游,更使人增添情趣,浮想联翩。
不知不觉我们已绕出了露天的石宫,易北河又呈现于山麓下,停车场已在我们面前。(附图片)
厚雪覆盖瑞士山林,滑雪运动员大显身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