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开拓者的启示——读侯外庐同志的长篇自叙《韧的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6
第5版()
专栏:书评

  开拓者的启示
  ——读侯外庐同志的长篇自叙《韧的追求》
  曹月堂
《韧的追求》,是久卧病榻的侯老(外庐)近年来以惊人的心志与毅力,在助手的帮助下完成的一部长篇自叙。全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坎坷的历程》,是全书的主体,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二,抚今追昔,叙事载史,是文史兼长的传记之作。二、三两章分别为《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和《〈中国思想通史〉的撰著》两个专题,叙述他的几部学术巨著的酝酿与完成的过程,扼要地总结了他的学术观点,回顾了他与合作者们数十年的共同奋斗。
侯老一生追求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他的经历包括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这部自叙,反映了近代中国革命史和思想史,特别是史学史的不少重要史实。以党史或革命史说,常见过去的有关著述,对党的城市工作、统战工作、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文化上配合革命战争做出的贡献,有所忽略或疏载。这本书的内容,恰恰对此有着充分而着实的补充。例如关于法共“中国语言支部”、中共驻苏代表团、“九·一八”之后北平的抗日宣传,抗战初期我党对阎锡山的斗争与联合,特别是抗战时期周恩来同志在重庆的统战工作,以及对文化战线的领导等等,堪称是一篇篇具体、真切而又完整的专题史作。重点叙述到的人物就有五十多个,包括国共两党的代表、各民主党派领袖、文化界人士。载史之富,确非一般回忆录可比。
从中国近代思想史而言,至今还没有一部“五四”之后的新学术史和新史学史的专著。这部自叙则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前辈们追求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艰辛历程。书中自然地叙述到他的教诲者、引导者和数十年中一起奋斗的知己、同伴。李大钊是他选择一生道路的导师,郭沫若是他在史学上的先行,周恩来更是他同郭沫若、翦伯赞、杜国庠、吕振羽等史学家们在重庆时期的领导者、鼓舞者和知心的朋友。在史学上,侯老起步晚于郭老,但是,他自三十年代后期结束《资本论》的翻译,以崭新的姿态和锐气投入史学研究之后,十几年中,有些巨著同其他诸老一起,为唯物主义新史学创立了一座座丰碑,赢得了开拓性的胜利,也为新中国的史学发展打下了基础。这部自叙,可说是一部有些老同志没有来得及写,赖有侯老自述亲历的新史学开拓史。本书既详载了当年诸老间切磋、探索,“热热闹闹,纷争不已”的动人情景,又清楚、客观地展示了“五四”之后,特别是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以来,中国新史学的形成过程。这实在是我们了解和学习近代学术史的较好读物。对于广大史学工作者,特别是曾直接、间接受教于诸老,或受益于他们的著作的人们来说,此书更是一本感人、砺人,饱含师心身教的启迪之作。虽然全书没有“为师者言”或长辈身分的唠叨。
叙述唯在存真求实。《自序》中说:“我半生所为,着力严肃评判古人,深知史学之美,只有‘朴’、‘实’二字”。又说:“我写这本自叙,实在不过如同一个凿石老匠或拓荒的农人回视作业、检点得失时的自白”。这虽是史学家的自白,实际上也是极寓感慨的砺己劝世之言,是很有份量的。
书中似乎没有对史学未来的发展说什么,一切都在叙旧。不过,这倒更会令人产生今昔相较的思考。毋庸讳言,过去的那段“历史的曲折”,曾严重地影响了学术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当我们今天的中、青年史学工作者面临改革大势的时候,与前辈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似乎复杂起来,甚至还可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既有自然的师承与影响,也有必然的突破与扬弃。继承什么,如何发展,确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严重问题。前辈们的一部部巨著,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与继承的重要财富。而且由于那些年的失误和荒废,真正能够学透或较好继承的,并不是很多人。由此明显地存在着“补课”或曰加强基础的问题。然而今天所需、所急的,又不仅是或主要不在这一点上。前辈们未及遇到、未及探索的新使命、新课题,摆在后辈面前,落到当代中、青年的肩上。我们今天的情况,倒很类似前辈们的当年,即必须进行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开拓。如果说,在三、四十年代,前辈们主要是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地认识古今中国的社会性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史学的依据的话,那么今天的使命则在于:为“四化”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对历史进行新的、过去未曾有过或涉及未深的探索。
侯老在《自序》中说:“因为经历着伟大的时代,才确立自己终生不渝的理想和观点。远言之,我爱羡王船山六经责开生面的气魄,仰慕马克思达到的科学高峰,近言之,自认最能理解鲁迅先生为民族前途,交织着忧愤和信念的,深沉而激越的,锲而不舍的‘韧’的战斗。”侯老以及其他史学界前辈们,正是以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开拓的气魄,创立了中国唯物主义新史学。他们都是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韧”的精神的服膺者、实践者。他们的业绩和成果,作为知识的积累,固然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基础和教材,然而最应继承,最应发展的,则是他们那种肩起开拓之任,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韧”的精神。
由于侯老患病多年,此书的主要执笔者是朱学文同志。侯老曾对她的艰辛的劳动,表示深深的谢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