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渐入佳境的长篇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6
第7版()
专栏:

  渐入佳境的长篇创作
  洁泯
茅盾文学奖标志着一个时期中长篇小说到达的高度。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距上届已经三年,三年中出版的长篇小说达四百余部,盛况确实可观。这次获奖作品虽然是三部,但是质量优异的作品却是远不止此的。这几年中长篇小说素质的上升比较显著,不少原来从事中短篇小说的作家,很多人同时也潜心于鸿篇的经营。作家的视线从某一特定的生活境域里拓展到了更为广阔和丰满的整体的生活境域里了。长篇小说所构筑的图景常常是一个整体的历史时代,概括和表现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内容和时代意识。不消说,创作长篇小说的视野必须把握历史的总体,从广阔的历史真实的深层中,去寻求作家所要寻求的主旋律。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长篇小说中,那种具有深沉的历史感的艺术思维,越来越被人们所领受着。象《黄河东流去》(李準作)所描绘的苦难年代,在民族所负荷的痛楚中显示出的浑厚、坚毅的民族性格,作者的探索达到了可贵的深度。贯串着表现过去和现在两个时代的另一个长篇《钟鼓楼》(刘心武作),在浓重的市民意识中窥视出历史的变迁和进展,也揭示着民族文化心理的难以磨灭的某些沉淀状态和随着时代意识的风发而出现的新的心理结构。作者在驾驭这一独特的艺术构筑中,显示着纵横自如的才能。《花园街五号》(李国文作)也流动着一条历史的长河,作品意在陈说几代人的不同和相同的命运,但在伸展到现实生活的命脉时,联结紧密,因此也就令人感受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写抗日战争前后一个地主家庭中的母亲奔赴革命的长篇小说《母与子》(韦君宜作),其历史容量和作品的生动性,足以看出那个革命年代中激荡人心的一个横断面。军事文学中如《最后一个冬天》(马云鹏作)写的平津战役的全貌,从双方统帅部到战士的错综的活动,组成了奇妙壮观的图景。这些作品的躯干都由历史的血肉所充实起来,生发着生动和深切的历史感。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作品都是经由作家的亲身经历或者曾生活于同时代、感受着时代的跳动而写出的,同假手于第二手材料写出的作品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了。
至于要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闪发的流光,人们常以为由于作家的体察和积累生活经验的不足所限,以致构成长篇小说不免会有难度。然而才思敏捷的作家却大胆地作出了尝试,强烈的生活的感应使他们勇敢地去涂抹着时代的色彩了。可以看出,成功的作品不是个别的。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的震撼力量,不仅在于作者清醒地感受到现代化中改革的艰难性,那种力图保持现状的因循守旧的阻力还很强大,作者敏锐的感受力展示着这种由复杂多端的原因造成的艰难性不是很快就会消失的;而作品的内在力量,恰是描写了在艰难中奋力矢志于改革事业的老一代特别是年青的一代,尽管他们在每一前进中都要付出代价,然而从这些精神境界中正是显示了时代的希望。有着同一感受力的另一个长篇《新星》(柯云路作),写出了一个新型的政治家在致力于改革宏图中遭受的种种挫折,仍抱着坚定的信念而勇往直前。长篇小说中容纳着这一时代追求的丰富和复杂的现实内容,正可以看出作家们直面生活和直面伟大时代的进取精神。
长篇小说中的《河魂》(矫健作)和《醉乡》(孙健忠作),虽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但是在描绘今日农村的种种新异的变化中,各自写出了新型的农民形象。在这些人物的身心中滞留着往日的旧痕,也升起了自强不息的变革现实的心智。文学作品开掘此种飞动而起的心灵,往往显示着它的特有的功能。屠格涅夫说过“弥罗岛的维纳斯比1789年的原则更不容怀疑”那样的话来估价艺术,不管其是否过甚其辞,但是对文艺的情感作用的功能给予人们心扉的掀动,却是准确的。生活中出现的新型的形象包括上述新型的农民形象,作家们的描绘虽然还带着某种原型状态,某些粗糙性或不完整性,然而这是生活中所新出现的,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所不曾见过的。当我们看到这些作品中描写的小磕巴、河女(《河魂》)和矮子贵二(《醉乡》)时,不禁为之欣喜,那些农民中的新型的性格进入到了文学领域,是当前文学创作中值得注视的突起的一端。
当前长篇小说中可注意的作品还很多,值得评论界的推荐和评论。我以为有一点端倪必须看到,在小说创作的类目中,过去几年是中篇小说发展得很快,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目前看来,长篇小说的发展也已渐入佳境,这个势头既是正常的,也是使人高兴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