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国情之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6
第8版()
专栏:

国情之研究
  米博华
认识国情,犹如认识自己。知道了长短优劣,才能使想法和计划坐实一些。譬如,明知道人口多,就不必忙着盖豪华公寓,家家都装自来水式的啤酒管道;明知道人均占有粮食很有限,就不必忙着以肉代粮,以酒代汤。往大处说,俄国革命去打冬宫,中国革命却和打故宫无缘,这便是知情者的明达。教训是明摆着的,理论要与实际结合。然而,还有另一种深谙国情的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却不免叫人齿冷。譬如,某人贡献颇大,确实该比别人多拿奖金,愣是不给,说个人“暴富”,有悖“患不均”的国情。某化学研究所缺个懂行的领导,硬是派马列教研室主任去任职,虽然彼此都别扭,却合于“外行领导内行”的国情,不以为怪。某县委恃权凌法,以权代法,该抓的放,该放的抓,虽然民怨鼎沸,却说道自古以来,官是法,法是官,你们何必认起真来?有了这样的“国情”,“大锅饭”无妨做下去,外行官可以当下去,不要法院的案子继续断下去。不合理么?这是国情;要改变么?不合国情。在这国情面前,兴利除弊,振拔改进,成了吉诃德式的瞎忙。
然而我想,了解国情,认识国情,就是为了把国情保持永远吗?虽说在简易房尚不够的情况下,侈谈别墅是极荒唐的事,但毕竟知道牛排比炸酱面更有味,也更来劲儿。如果认识国情竟是为了迁就懒汉,照拂外行官,宽宥权大于法,务使炸酱面之类永葆青春,那么毋宁去打几圈“小麻将”,何必劳精疲志地动脑子呢?照这样想,中国革命的实践原是不需要和什么主义相结合的。自然也可以推想出,中国之“的”是借箭船上的草人,万矢齐发,是伤不着皮毛的。明乎此,便知道时下的改革为何多有困难。到处都是国情,到处都不能不照顾、不迁就、不宽宥。
但据我所知,美丽的地方不一定富饶,地大处未必物博,合于祖制没准悖于今法,历来如此也并非永远如彼。咱们的国情呢,正多有可以商榷之处。大的不说了,就说吐痰这件事吧,不管它历史多么悠久,吐痰者多么众多,这种“国情”确实应该扭转一下。还有和吐痰近似的流言,不管它多么习以为常,多么根深蒂固,也确实应该整肃一下。还有与流言有缘分的诬陷,不管它始于屈原那年代,余风流韵而至今朝,这“国情”(当然不独中国),简直应诉诸法律制裁!很为遗憾的是,我们一些国情研究专家却很少在这些方面拿出较有水平的论文。考镜源流啦,抽样调查啦,探访民俗啦,踏勘地理啦,原是为了拿出这样的成果:向东难办,朝西不行,奔北危险,往南索性一定失败。于是,只得原地不动。
研究国情无非是为了除旧布新进行改革,不过是根据本国的实际,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因着种种具体情况不同而制宜吧。宜者,适当也;适当,并不是原地不动。更何况,国情这东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至少要往好处变吧。离开今天改革的大势去谈“国情”,离开四化的前途去谈“国情”,都不免要成为空话、假话或废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