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新的困扰和新的追求——广州“读书热”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7
第3版()
专栏:

新的困扰和新的追求
  ——广州“读书热”见闻
  本报记者 孟晓云
清晨六时,当我赶到广州市图书馆时,门前已站了一条等候领借书证的“长龙”。排在第一名的是凌晨四时来的。有位排队的年轻民警对我说:住在远郊区的为领到借书证,头天在市里租旅馆住下,因为每天只发放一百个借书证,来晚了就领不到。“长龙”中,有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二十二岁的何建华说:他留在母校暨南大学科技部工作,要为社会各界提供科技咨询,虽有大学文凭,但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日新月异,只有继续深造,才能跟上时代。队伍中还有一个穿着入时、略施粉黛的女郎,她是永丰百货商店的售货员,眼下正攻读外语专科。对她来说,读书并非为拿文凭,而是适应工作,她的商店常有外国客人光顾。
入冬后的广州,寒气袭人,等候者顿足、搓手。我却觉得这座开放城市的青年奋发进取的热情,似一股暖流涌来。
自然,学习和读书的不仅仅是年轻人。广州市五十七万职工中,就有四十二万人参加科技文化学习,这个数字不算准确,庞大的自学队伍还不在统计之列。人们说,广州的交通高峰有三次,清早和下午五时是上下班高峰,而晚七时至七时半则有几十万辆自行车出现在闹市区,人们纷纷向电大、夜校和各种补习班涌去。
这股“读书热”是改革带来的。
广州的许多事业和企业单位都在社会上公开招聘干部,谁有真本事,准会通过考核被录用。人事制度的改革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的机会,哪个不愿试一试?广州市委组织部自1985年7月起开始从社会上招聘党政机关干部,办法是登门自荐,然后面试,现已从登记的二百人中录用了二十多人,三十二岁的梁冬是其中的一个。通过各种考核,他由工厂的资料员变成市计委干部。梁冬是学化学的中专生,后来又自学中医学,拿到大专文凭,现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刊授班攻读第三学历。广州厨房设备厂副厂长谢红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现又攻读企业管理,用他们的话说,只有知识面广了,对未来的发展才能有应变能力。
荔湾区一个基层粮店的工人张建华,曾在团市委招考团干部的应试者中成为佼佼者,被录用为荔湾区粮食局团委书记,目前补习完高中课程,正准备考电大。人们问他,你已经当上了干部,为何还那么发奋读书?他回答:哪一天我不再进步了,我就会被淘汰。
改革和开放给人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危机”感。你不学习,在竞争中便站不住脚。广州青年产生了一些新观念:一是自立自强的观念,不靠父母,不靠关系,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二是竞争意识加强,人们开始在竞争中生活。
广州有个轻工研究所,以前某些干部把自己的子女安插进来。这两年科研制度改革,由工程师立课题,当组长,自己选择组员,你不学习,不上进,就没人来与你组合。有人混不下去,相继离开;有人发奋学习,继续留在所里工作。这个所二十六岁的女青年钟慧斌,是干部子女,过去图新鲜、图舒服来到所里工作,改革后感到压力很大,深感自己学识浅薄,于是每晚进夜校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工原理。她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因为她时常面临或者就被选上或者就被淘汰的局面。她告诉我,改革了,不能吃大锅饭了,混日子不行了,不靠真才实学不行了,出路只有一条——发奋学习。过去,晚间她常同朋友在音乐茶座和舞厅中消磨时光,兴奋一时后又感到一种冷清和寂寞。她说:“物质生活丰富后,又有新的困扰和苦恼,又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不等于能快活,我还需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现在,去音乐茶座的个体户较多……”
其实,广州的个体户也在学习,他们的竞争意识更为强烈。我这次在广州结识了做“太爷鸡”的个体户高德良,他拥有八个电冰箱,同时拥有八个书橱。他订阅了三十份报刊,每晚深居简出,阅报读书成为他业余生活的最大乐趣。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上了东山区的劳协主任。他认为光追求金钱可悲,没有前程可怜。或许,我们从高德良那里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富起来的个体户,也同样有着新的困扰和新的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