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只有党风正 才有富路通——河北省蠡县辛兴村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7
第5版()
专栏:调查报告

  只有党风正 才有富路通
  ——河北省蠡县辛兴村调查
  罗玉川
辛兴,是冀中平原革命老根据地的一个村镇,历经十年内乱凄风苦雨,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到1977年夏初,拖欠国家贷款四十二万元,当年就吃国家统销粮三十二万八千斤,地瘦,民贫,炊烟依稀……。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年间,穷乡发生了巨变。到1984年,一万六千多人的大村镇,粮食亩产由1976年的二百八十斤上升到一千一百斤;棉花亩产由二十二斤上升到二百一十斤,集体和个体企业收入由1976年的“零”,一跃达到五百多万元,全村拥有公共积累一千万元,人均收入一千三百元。一座座工厂,在过去废弃的黄土坡上建成投产,自来水塔在人们世居的旧街巷中高高耸起。在“文革”中风雨飘摇、门窗斑剥的校舍,如今已改建成造价三十多万元的教学大楼。一座又一座新颖别致的居民楼和各式新住宅林立。
辛兴村的变化为什么如此神奇?不少来访者一进村就想领教领教闻名的村党支部书记阎建章和支部一班人。
有人给这位开拓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企业家书写了一幅古为今用的对联,叫作:“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阎建章作为兴办工副业的带头人,共产党员的杰出者,不单是为全村人民走富裕之路架起了金桥,更重要的是他和党支部一班人把握住了新时期的脉搏。当着我国农村广阔土地上正在发生一场空前深刻的变革的前后,他们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带领全村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分析、研究、比较、鉴别,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抉择。在不断地抓党风、带民风的探索中,始终遵循着一个信念: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他们的经验证明:“只有党风正,才有富路通”。
在广大的农村干部、群众争相走富裕之路的时候,“让谁先富起来”?这是检查一个基层党支部党性、党风的焦点,也是辛兴村党支部成员认真思考过的一个问题。辛兴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干部只能运用人民给的权力,积极为群众致富创造条件,让群众中那些劳动能手、经营管理能手先富,决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使自己先富。党支部要在带领群众致富的道路上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当着全村人均收入猛增,集体积累数以百万计的时候,党支部一班人总是坚持“少拿一点”。他们说,“少拿一点”对于巩固集体企业,密切干群关系都有好处。他们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地为办好集体工副业,为发展联合体、专业户热心服务。
为了集体企业的巩固和发展,他们最忌讳的弊病是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混水摸鱼。例如,有的村干部见到集体工副业有了有利可图的东西,就抓到自己手里,赚了钱归自己,而把无利的行业留给集体。缘于这种教训,他们在发展辛兴村工副业上,约法三章:不准党员干部向集体工副业伸手,捞取不义之财;不准党员干部借村办工副业的名义去拉关系营私;不准党员干部家属子女利用集体工副业的方便谋私利。凡党的政策、纪律规定党支部成员要做到的,党支部书记首先做到;规定党员做到的,支部成员首先带头做到;规定群众做到的,全体党员首先带头做到。他们这个“三不准”、“三带头”的约法三章,使每个共产党员都把自己的工作和活动置于“为党增光,为民谋利,吃亏在前,得利在后”的原则之下。
阎建章一心扑在村办工副业的操办上,而无暇分心顾及自家生活的安排,在群众急需盖新房而房基地又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他把自己盖房的事放在最后。在他的操持下,为群众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工厂,一座又一座大楼,可是他自己仍然住在土改时分的那个狭窄的小院里。这个小院的院墙是用黄土泥巴垒成的,三间北屋是土改时分给他和弟弟的唯一财产。外面两间矮小的土坯屋,过去是做磨房用的,后来,阎建章四个儿子结婚的洞房花烛之夜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前几年,有位在这里蹲点的专员,几次建议党支部给缺房的老同志筹划房基地,结果每年拨给阎建章的房基地,阎建章都一一让给了紧缺户,村上至今把阎建章三让房基地的事迹传为佳话。
在阎建章的影响下,其他十一名支部委员也同样为了集体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重任在肩,不舍昼夜。特别是负责全村二十二个工副业项目的村长石棉林、副书记田金华、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黄福来和“老农业”黄云年、“老治安”甄森林、“老调解”张洁明,表现得都很出色。
查一查他们的考勤表,每个干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平均为村办企业和村民们办事占去了90%的时间,阎建章和支部委员们为了工厂建设,连续五个春节都在工地度过。他们吃苦在前,拚搏在前的模范行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起了很好的榜样。
有什么样的党支部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党员队伍。
辛兴村的党支部,不仅注重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而且十分注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全村一百五十三名党员,分别在二十二个集体企业和四十五个联合体中建立了党小组。他们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分片、包户、包人,深入开展帮贫致富和为“翻番增百”作贡献的活动,全村出现了党员干部带头为群众致富搭桥铺路、先富帮后富、邻里互帮共富的喜人景象。老党员张志民,老队长石二春,自己富了不忘乡邻,他们主动联系了十几户还不很富裕的人家办工厂。他们说:“有钱出钱,没钱出人,要富一起富。”为了照顾后富户,很多集体或个体办的工厂在招收工人时都优先录用还不富裕户的人,在全村一千一百名工人中,就有二百多人来自这样的家庭。两年多来,全村一百二十多名党员和干部为群众寻找门路,转让项目八个,提供资金二十三万元,成了帮助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铺路人。
前年,村里修建了教学楼,全村四百多户捐款三万二千多元。党员副村长李永占一次捐款一万元为村办医院购置了透视机。今年春天,富裕起来的农民王启发、李红柱、石会英三人一次拿出两万元,兴办了教育基金会。辛兴村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正在成长。
辛兴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好党风带动了全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七年实践中,辛兴村的共产党人总是战斗不息,奋力拚搏。1977年现金积累一无所有,到1984年手头的现金达到一千万元;原来村里只有一千五百架手摇的纺车,现在拥有七套大型的毛纺机器。以此为龙头相继建起了人造皮毛、汽车修理、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十二项工副业。今春以来,大队投资一千万元建起了国内一流的化纤厂、膨体纱厂和油毡厂,同时还有七十八户农民集资五百万元兴办了毛纺、服装、制鞋、皮革、木器加工和棉纺厂十个联合企业。
辛兴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经验,被人们称之为“辛兴之路”,它的影响象春风一样吹遍了潴龙河畔。在蠡县,南宗村、北沙口村、大百尺村、武家营、永兴庄等三十多个村镇,已经走上了“辛兴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