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读者来信表示希望继续批判对武训的错误认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6-27
第2版()
专栏:来信述评

  读者来信表示
希望继续批判对武训的错误认识
本报于五月二十日发表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以后,广大读者纷纷响应。除各机关学校组织座谈讨论外,给本报的来稿来信,到六月十九日为止,共计一千二百七十九件;其中包括来稿三百七十五件、来信九○四件。
这些来稿来信,大部分都同意本报社论所提出的观点,对武训及电影《武训传》、《武训画传》等作了广泛的批评,并有四百三十五位读者联系自己检查了过去对武训的错误认识。二百二十五位读者对孙瑜、李士钊及其他曾经写文章歌颂武训的人和刊载过歌颂武训的文字的报刊分别提出意见;对于某些不重视这种讨论或在讨论中抱不正确态度的,许多读者也提出积极性的批评与建议。这些稿件信件本报已选择一部分在第三版及“读者来信”栏发表。
在这些来稿来信中,仍有一小部分(共计有五十余件)对于关于武训的批评表示怀疑或异议。另外在各学校(如师大、清华等)的讨论中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许多读者主张对于这一问题还须继续深入研讨,才能求得彻底解决。根据这些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参加讨论的人们当中,立场观点的不一致,是造成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加强历史唯物论的教育。
这些对于批评武训表示怀疑或异议的来稿来信中的问题和意见,大约可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对武训兴学与旧社会中教育的估价问题。他们不知道教育只是一种传播思想文化的工具,这种工具操在谁的手里就为谁服务,因而有的读者来信说:“武训宣传封建文化这一面应该批判,但教人识字的成绩也应该肯定。”“武训办义学如果成了罪人,就等于肯定了我们中国没有走入新社会时是不需要读书识字的。”这都是没有以阶级观点分析读什么书以及读书的效果,而误解反对武训式的兴学为反对一切文化教育,这显然是认识错了的。
第二,关于武训“兴学”的动机问题。有的读者来信说:“如说他是为‘名’,他最初是遭到地主阶级欺侮鄙视的;如说他为利,他始终吃苦,没有享受过。”因此,这些读者认为:武训“兴学”是“为了穷孩子”,他向封建统治者磕头下跪卑躬屈膝的行为也“未可厚非”。他们没有深入研究武训兴学的真正目的。他们不了解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穷孩子无衣无食,根本不能上学。这些来信不从武训究竟为谁服务去认识他,而只抽象地谈动机,势必陷于唯心主义的泥潭。
第三,有的读者认为:武训刻苦精神是好的,只是他的路走错了。“如果当时有人给指示革命道路,加以领导,武训未必不会革命。”这是没有从历史观点和阶级立场来分析问题的。当时广大农民起来革命,武训却与地主阶级站在一起反对革命,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的阶级立场根本就是反动的吗?既然承认武训的路走错了,那末,他的任何努力都成为反动的东西。他的“苦行”愈多,他的反动作用就愈大。这是很显然的。
第四,许多来信说,武训的失败是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制的。“武训只知办义学,而不知道办怎样的义学”;“他不识字,不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他受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潜移默化’,‘做了牺牲’;这个责任不应由他来负,应由封建统治阶级来负”。这种种说法正是违反历史主义的。当武训兴学时,正是农民革命斗争激烈的时候,如果他要革命他完全可以投向革命。就说兴学吧,他也可以完全在革命队伍里兴学。而他并不走这条路,却去为地主阶级服务。这就不能以“地主阶级的潜移默化”、“他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去为他辩护了。
此外还有改良主义与武训兴学的关系及对武训传讨论的态度等问题,均有继续深入讨论的必要。我们应通过这一讨论,树立起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政治的思想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