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坝王岭上长臂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10
第3版()
专栏:自然保护区景物

  坝王岭上长臂猿
  郑友消
海南岛坝王岭自然保护区在茫茫林海之中,这里生活着我国一种珍稀动物——长臂猿。长臂猿,在动物分类学上与人类同属于灵长目,它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合称为四大类人猿,自成长臂猿科。这种动物在我国只生活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里,数量极少,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在这个面积为三万多亩的保护区里,发现四群共二十只长臂猿,其中公猿八只,母猿十二只。中国的长臂猿有黑冠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白手长臂猿、白颊长臂猿四种。生活在这里的是黑冠长臂猿。它形似猴而稍大,公猿毛色全黑,母猿毛色棕黄,头顶有一黑斑,故得其名。
在访问保护区时,我提出了一个很外行的问题:长臂猿为什么不下地,而在树枝上栖息、生活?保护区管理人员认真地回答说,这得从动物的尾巴说起。许多生活在树枝上的动物都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的功能起着定向平衡的作用。在它们越树腾空的一刹那间,要靠尾巴这个“舵”来纠正身子的偏向,保证准确地腾跃到另一树枝。所以,有尾巴的树栖动物都在树枝间用四肢爬行、腾跃。而长臂猿没有尾巴,它一般在树枝下以荡秋千的方式跃行。在跃行时,尾巴就成为行动的累赘。“用进废退”,久而久之,长臂猿的尾巴就消失了。如果长臂猿下地,掌握不了身体平衡,直立走路时,东倒西歪,一步三摇,比腿长得多的上肢无处搁置,只好向上举起来,象“投降”一样,以平衡身体。
我们在曲径的林道上边走边谈。突然,发现前方树枝上有三四只长臂猿在腾跃荡行。大家立即止步隐蔽树后,仔细观察。不知谁有意发出一声嚎叫,把好几只长臂猿吓得悬空跌落。但眨眼间,它们一手抓住下层的枝条,借臂力,灵巧地跃上半空高的枝头,飞速荡行而去。大家看到这精彩的表演,赞不绝口:“真是出色的杂技演员!”
据保护区的同志介绍,长臂猿以昆虫、花果、鸟蛋等为食。它的繁殖力不强,单胎生殖,七八岁后才进入性成熟期,寿命一般三十岁。长臂猿结群生活,以一公一母、几个子女为一群体,雄性为家族的首领。家庭成员要看首领的眼色行事。首领走近时,大家都纷纷让道,还要点头哈腰。大部分猿都喜欢晓啼,从东方发白一直啼叫到太阳升起才结束。在家庭内,幼小未成熟的雄猿不准啼鸣,到七八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才发出求偶的啼鸣。附近的雌猿听到雄猿的鸣声后,就进入它的地盘和雄猿结成夫妻,建立“新家庭”。雄猿除了求偶啼叫外,还经常为争地盘发出鸣叫争吵。长臂猿的啼叫,有时表示互相取乐,有时表示传情送意,有因高兴而鸣的,也有因悲恸而叫的。
这次到坝王岭长臂猿保护区访问,受益不少,可说不虚此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