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记住自己的使命——访南昌市郊区区委书记骆传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11
第4版()
专栏:

记住自己的使命
——访南昌市郊区区委书记骆传琅
本报记者 赵相如
我认识江西省南昌市郊区区委书记骆传琅已有三年了。他五十出头,文雅秀气,写得一手好字,还爱开个玩笑。“本来我也要干你这一行呢!1958年,我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录取为调干生,可是,领导硬要把我留下,说是工作需要。咳!”他现在还不无遗憾。
“后来,我想,干我这一行跟你这一行,有些地方是相通的。”
“第一,待人真诚,能缺吗?”
有天,他收到一封群众来信。来信者1961年患精神病被送回老家休养治疗,后来病好,可是工作却没了。他为此不知上诉了多少个地方,也没有得到解决,只好写信给骆传琅要求给予解决。骆明确地说道:“迅速落实,不要再拖了。比照现年工资水平,低了的可增加一级或二级”。扯皮了二十年的“老大难”问题,在他手中迎刃而解。最后,骆还提了个建议:写信人多少年来生活艰苦,一次给他五百元困难补助。来信人和经办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扬子洲农场九个落实政策的同志要补发一万来元工资,农场只能拿出千把元钱,拖了半年多无法落实。在区常委讨论时,骆传琅主张采取“变通”办法,圆满解决这件事。
“第二,凡事设身处地想一想,也不能缺呵!”
郊区二十四万人口,耕地只有十万亩。近郊有十六个村子基本上没有了田地,全被征光了。1980年他来郊区时,国家每年给补贴二百万元。而南昌八十五万市民吃的鸡、蛋、菜全要外地供给。他鼓励农民进城办饭店、搞修理、搞矿泉水饮料、发展乡镇企业,同时对有条件的乡、村,要求他们珍惜每寸土地养鸡、养猪、种菜。开初有的村长、乡长说:“进城去,万一挨批,‘割尾巴’,怎么办?”骆传琅笑着说:“隔年皇历翻不得。天塌下来我老骆顶,决不拉你们陪绑。”
农民见书记说话叮当响,就干开了。现在情况如何?1985年,郊区为城市提供鲜鸡二百三十五万只,五百万斤鲜蛋,两亿多斤蔬菜,全区非但不要国家贴补,还上交国家一千多万元。
骆传琅对我说:“设身处地想想,党把我安在这个位置上,我就应当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要不然,设我这个‘七品知县’干什么用!”
顺外村农民为了解决南昌市内住宿难,自筹资金要盖个旅社。砖砌到二楼,有关部门通知说,不要再盖了,要么把已盖的与国营的单位合建。上级还专门派了工作组进驻。这件事发生在1982年。气氛弄得很紧张。骆传琅知道后,反复琢磨,查阅了有关文件和不少报纸,心里有了底。正好顺外村党总支书记找他:“怎么办,骆老板?”
“他这一句骆老板叫得好,点醒了我!”
不久,顺外村向有关部门宣布,已经与郊区的有关国营单位合建,他们认购了股份。
“其实,在农民受委屈的时候,我是在挺身而出。要不然就不够朋友了。”骆传琅说:“现在农民进城已经不会引起人大惊小怪了,但在三年前可不得了。郊区与顺化门认股合建是个幌子,郊区哪来钱认股?还是农民自己建。没有过半年,形势使一些同志想通了,没人再派工作组了。”
“你这是一种计谋了!”
“办法为目的服务。而我的目的,我的使命不就是早日让郊区农民富起来,让南昌市民生活上方便点,让群众感到党的干部真心实意是在为他们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