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一首“治乱”三部曲——鹤峰县八峰村建设精神文明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16
第4版()
专栏:

一首“治乱”三部曲
——鹤峰县八峰村建设精神文明纪事
谷臣湘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新庄乡八峰村,地处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高寒地带。这个村共有一百零二户,三百九十人,是土家、苗、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过去,这个村曾以“穷得出奇,乱得可怕”闻名。外村人都望而生畏,编出顺口溜说“有女莫嫁八峰山,免得遭灾受苦难”。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不懈地抓两个文明建设,全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一千三百元,人均粮食一千二百斤。青年人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民兵连曾被原武汉军区树为“积极参加两个文明建设的标兵”。如今的八峰村无打架斗殴,无抹牌赌博,无封建迷信活动,无乱砍滥伐,无偷摸拐骗,无计划外生育,村安人和,秩序井然,是闻名全省的“文明村”。
五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家庭不和经常争吵的有五户,相互间“对着干”的有二十六户,打架骂街、虐待妇女老人和小偷小摸的现象时有发生。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决心在治穷致富的同时,奏一首“治乱”三部曲。
首先是选准突破口,进行综合治理。支部经过周密的分析和观察,发现不少问题的当事者多数是青年人。青年人可塑性大,他们行为的好坏,能够直接起到“净化”和“污染”社会风气的作用。党支部有的放矢,以青年人为突破口,从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入手,对他们进行道德、理想、前途的教育。他们健全整顿了民兵连和共青团等基层组织,发动各组织一齐动手对青年进行教育。为了收拢青年的心,他们办起了“青年民兵之家”,逐渐添置了五百多册图书杂志、各种球类棋类和乐器,使大家学习有园地,娱乐有场所。他们还采取讨论会、文艺演唱会、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宣传活动,共同制定了《道德修养守则》、《政治文化学习制度》。在引导青年向上的过程中,对于个别思想一时转不过来的后进青年,大家同心协力,不厌其烦地做工作。青年韩才顺过去看到家乡贫穷落后,三天两头跑县城托关系找工作,未能如愿。后又四处流浪,跑四川,下湖南,寻找“前途”屡遭失败,一度悲观厌世,灰心丧志,便操起菜刀,声称要剖腹自杀。为了教育好韩才顺,当年的老支书覃和清,不怕挨骂、恫吓,先后上门二十多次,使这个游子收了心,回到了“青年民兵之家”,后来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手。“家”越办越好,青年们的心越来越稳,纷纷表示,要立志家乡,做劳动致富的标兵,当遵纪守法的好青年。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为了使全村社会风气得到根本好转,他们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针对村民们法制观念淡薄的情况,他们首先在青年中进行一系列的法律知识学习,使青年们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的模范。然后分工负责,采取“一兵带全家,一排带全村”等方法,普及法律知识,扫除法盲。制定了乡规民约,做到制度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全村人民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村容民风有了根本的改观。
三是有章可循,有奖有罚。八峰村随着物质文明的丰收,村里建设得有如城镇一般,雄厚的集体资金为村民们带来了家家户户免交提留,小学生免费入学,村民免费就医,免费用自来水,免费看电影戏剧,免费照明,免费理发。
上有法律可依,下有规矩可行。多年来他们坚持每年开展评选“模范党员”、“先进团员”、“五好民兵”、“文明家庭”等活动。先进模范人物除在广播里和放电影前进行表扬外,还拍照片上光荣榜,给予物质奖励。对于不参加各种组织活动者,取消当年的“七免”待遇;违犯《乡规民约》吵架一次者,其他方面再好,当年也不能当模范,并不得享受免交提留,免交自来水费,免费就医的待遇。令行禁止,干部群众一视同仁。二组有三对社员闹矛盾,经支部调查核实后,六家取消了“三免费”,并将处理决定打印下发到各户。党支部书记姚绍斌的岳父家里发生口角,姚绍斌亲自查处,照章处罚。
八峰村党支部在抓两个文明建设中,常抓常新。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他们把具体措施变成了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过去是“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现在是人人遵纪守法,个个和睦相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