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清景一失后难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18
第8版()
专栏:随笔

清景一失后难摹
黄益庸
近两年,文学报刊不止一次地发表读者来信,批评有的中、青年作家,在自己的小说里改头换面地抄袭外国名著中的某些风景描写。对这种现象,我是颇感奇怪的。我想,既然这些作家有才能写出从整体看来是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为什么偏要片断地抄袭别人的东西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对这个表面看来很费解,其实很简单的问题有所领悟。
去年5月下旬,我有机会畅游黄山。头一天到温泉,我们结伴乘兴冒雨出游,去看著名的“人字瀑”。据说,晴天时水源不足,人字的“笔划”很细,没什么看头。此时由于山洪暴发,那人字瀑飞流直下,仿佛狂怒的白色巨龙,在两岸闪烁不定的灯光树影间向前奔涌,声如雷鸣。这奇异壮观的景象,倘非身临其境,是很难想象的,更不必说在作品中真实生动地描写了。
回到旅馆,躺在床上,我忽然想起一位老作家的经验之谈:写小说故事好编,细节难找,必须平时留心观察和积累。我想,对大自然的景物也是如此,作家如果不是象画家重视素描那样,注意捕捉它们,等到写作时再凭空虚构,是很难有精采出色的风景描写的。
由此,我又想起苏东坡的两句诗:“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意思是说:诗人捕捉转瞬即逝的自然景色,要象追捕逃犯那样十万火急,否则,过后就很难在诗里真实生动地描写出来了。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风景诗,往往是即兴之作,例如,吟咏西湖景色的著名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诗人如果不是亲临其境,细致观察,又怎能创作出这样千载流传的珍品呢。
我想,如果真有那样的作家,在描写人物和故事时得心应手,才思敏捷,而在需要描写风景时却束手无策,“江郎才尽”,恐怕就在于平时未能留心观察的缘故。但他们又不甘心用别人用得烂熟的形容词语,于是便挖空心思从读过的外国名著中移花接木。殊不知这样做,给自己的作品造成严重的损害。
是的,作家要创作出色的风景描写,只能象画家那样“师法自然”,别的捷径是没有的。自然,我也并不认为,诗人(或作家)只要把眼前的景物如实描摹下来,就是成功的风景描写。苏东坡笔下的西湖景色之所以优美,因为它浸染着诗人主观的感情色彩,是情景交融的结晶。而且,具有不同艺术个性和思想感情的诗人或作家,即使描写同一时空中的景物,也必然各具特色,是不会一模一样的。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谁要是企图越过客观实际这个“铁门限”,以为只要凭借想象、灵感和才华,便可以随心所欲,成功地描写出从未身历目睹的风景来,那只是空想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