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胡愈之同志生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23
第4版()
专栏:

胡愈之同志生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代主席胡愈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6年1月16日十一时十五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胡愈之同志1933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五十多年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而感到万分悲痛。
胡愈之同志1896年9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11年后,他入绍兴府中学堂,受到鲁迅先生的薰陶。1914年,他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当练习生,刻苦自学。他接受了新文化思潮的影响,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并在《东方杂志》连续撰文,提倡科学和民主。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创建了上海世界语学会,介绍俄国和其他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1920年他和郑振铎、沈雁冰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1925年,他积极投入上海“五卅”运动的游行、集会和罢工活动,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成为指导运动的舆论工具。他还撰写《五卅运动纪实》,忠实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群众革命斗争。1927年,他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次日,激于对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群众的义愤,起草了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铎等共同签名,发表在《商报》上。在实际斗争中,他的思想、立场日益转变,倾向中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他于1928年1月流亡法国,入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并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开始由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31年初,他在回国途中,以世界语学者的身份到莫斯科,进行了七天的访问,写下名著《莫斯科印象记》。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苏联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状况的著作,反映了他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向往,在广大青年中激起强烈的反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主编《东方杂志》,利用这个阵地,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同时他与邹韬奋共同主持著名的《生活周刊》,并推动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初,他应鲁迅之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总会临时中央执行会执行委员,努力把国民党当局迫害革命同志和进步人士的情况向国外揭露、报道,争取国外进步人士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声援。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胡愈之同志在党的领导下,在生活书店先后筹划创办了《文学》、《太白》、《译文》、《妇女生活》等多种进步刊物,并亲自主编《世界知识》。这些刊物在国民党实行文化围剿的情况下,成为进步文化工作者进行战斗的重要阵地,推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他还推动生活书店出版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籍,影响了一批青年投向革命。在《生活周刊》遭受国民党当局查封后,他又积极推动杜重远创办《新生周刊》,并且通过杜重远做争取东北军上层人士团结抗日的工作,对以后发生的西安事变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5年,上海各界抗日救亡活动风起云涌。胡愈之同志受党的指示把主要精力投入组织救国会的活动。由于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于1935年12月逃亡到香港,1936年受党组织的派遣,经法国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情况,1936年4月返回香港,支持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不久又回上海从事支持救国会的活动。1936年11月22日深夜,救国会“七君子”被捕,他担负声援营救“七君子”的组织工作,一方面组织律师为“七君子”辩护,另一方面通过舆论工具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揭露和抗议。他采写的《爱国无罪听审记》,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当局迫害抗日爱国志士的反动行径。他和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发动了“救国入狱”运动,陪同宋庆龄等知名人士亲赴苏州自请入狱,以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愈之同志以聚餐会的形式,联系和团结了在上海的一大批爱国人士,推动他们在抗日救亡中发挥作用。他倡议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把上海文化界、新闻界进步人士团结起来,向海外宣传我国抗战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战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他还出版《团结》、《上海人报》、《集纳》、《译报》等报刊,并深入到群众中去,对难民、市民和工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他在极端的困难条件下,以极短的时间,组织翻译出版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上海沦陷,他到武汉,于1938年5月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五处处长,主管抗日宣传动员工作,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辛勤地工作。武汉沦陷后,他受周恩来同志指派,到桂林从事统一战线工作,通过继续出版《国民公论》,组织“国际新闻社”、“文化供应社”,创办“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等多种活动形式,使桂林很快成了大后方的抗日文化中心。皖南事变前夕,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迫害,他于1940年7月撤离桂林到达香港。接着,他按照周恩来同志指示,赴新加坡开辟海外宣传阵地,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共同抗敌,并帮助陈嘉庚先生办《南洋商报》。他还组织了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到群众中进行抗敌宣传工作。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马来亚,新加坡危在旦夕,他在和郁达夫、沈兹九、王纪元、张楚琨等人到苏门答腊避难期间,写了《少年航空兵》一书,憧憬社会主义新中国。同时,他进行印尼语研究,编写了《汉译印度尼西亚辞典》、《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等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愈之同志回到新加坡,创办了“新南洋出版社”、《南侨日报》、《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杂志,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侨胞共同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力量。1948年8月,他经香港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在解放前漫长的岁月里,他长期从事文化出版工作,同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是我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胡愈之同志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等职。他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出版机构,出版大量的革命书刊和知识性读物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多次率团出国访问和接待国外友人来访,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发展民间外交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极力在我国提倡学习世界语,为推动世界语在我国的发展,增进中外世界语学者的友好交往费尽了心力。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长期主持民盟的实际工作,忠实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善于和党外同志合作,团结广大民盟盟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民盟的进步和发展,开创民盟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了民盟广大盟员的尊敬和爱戴。三十多年来,他为发展我国的新闻出版、文字改革和人民外交事业,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不辞劳苦,兢兢业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十年浩劫中,胡愈之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拨乱反正以来,他虽然年事已高,仍然不遗余力地工作和学习。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拥护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各项重大决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心国内外大事,敢于提出利国利民,清除弊政的建议。近几年来,他特别注意扶持年轻的同志承担第一线的工作,言传身教,希望他们接好革命事业的班。在病重期间他仍然关心着民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胡愈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战斗、全心全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对党忠心耿耿,坚信党的事业必定胜利,忠诚地接受党的领导和执行党所交给的各项任务。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他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作风正派。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知识分子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好榜样。他的历史功绩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新华社发)(附图片)
1985年9月27日,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胡愈之当选为民盟中央代理主席。
新华社记者 薛铁军摄
1932年12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委员胡愈之(左二)和宋庆龄、鲁迅、黎沛华等委员在一起。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