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读《简明宋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24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读《简明宋史》
屏文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宝珠、陈振同志主编的《简明宋史》,全书共四十五万多字,南宋历史占了三分之一篇幅。作者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的顺序,缕述了两宋历史的具体进程,是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叙述宋代历史的断代史专著。
阅读本书,觉得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宋代的历史地位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两宋时代,由于未能统一它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及对其发动的侵扰进行有效的抵抗,致使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南北朝的政治局面。对此应如何认识?宋代的历史地位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究竟如何?这是撰著两宋断代史首先面临的重要课题。作者对此作了两方面的探讨,一是从纵的方面考察了整个封建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而确立了宋代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二是从横的方面叙述了宋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说明了这一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在宋境内各地存在的实际差距。
作者认为,两宋前后共计三百余年,在我国封建社会自春秋战国之际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二千三百年历史中,宋王朝占了其中的七分之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但从唐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那种庄园式和小农式的典型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冲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阶级关系及政治思想文化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多开始于唐,形成于宋,并给予封建社会后期以深刻的影响。两宋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努力采取措施使这些变化更加完善,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北宋中期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宋神宗领导的“熙宁革新”,都是地主阶级内部掀起的调整封建生产关系使之更加适应北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救运动。经过两宋农民阶级的积极生产和持续不断的反兼并斗争,宋代社会生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北宋的农业生产,作者从人口、水利建设、农田垦辟、农具和农耕技术的改进、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良种的推广、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的加强等方面,概括了北宋农业发展过程,并附有图表多幅,阅后使人对此有了具体、鲜明的印象。又如关于南宋的农业生产,作者没有按北宋的内容重复罗列,而是按地区分别刻画了两淮、两浙、福建、四川、两广因地制宜恢复农业生产及精耕细作的历史图卷,指出了南北、东西由于气候、农作物品种的差异,生产力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平衡。“农业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作者的这种分析,从生产条件、地理环境等实际出发,写出了两宋时代真实的历史,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第二,重视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在社会物质文明中的作用。宋代是我国科学技术大放光彩的一个朝代,本书注意到这一点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认为,宋代科学技术中火药、指南针的应用、活字印刷的发明,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只是由于我国的商品经济尚未达到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这些科学技术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当这些重大发明传到欧洲时,正值欧洲资本主义即将勃兴之际,因此,对欧洲乃至对世界近代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学术文化方面,作者对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横断面的深入研究,从经学和哲学两方面概括了理学的发展过程。读完本书,人们可以从两宋三百年间的诸多哲学家不同派别的激烈斗争中,体会到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垒;也可以从赵宋统治者抛弃黄老思想,到尊崇“哪个学派则随时而异”,直到朱熹以二程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将自然观、人性论、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从各个方面为封建统治辩护,才最后确立宋学的官学地位的历史过程中,认识到思想意识形态给予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作者认为,在宋代多种矛盾尖锐交织之下,在要求改革和反对改革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理学,是两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反映,它取代了汉唐以来的章句训诂之学,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政治思想。
第三,在资料的取舍与运用上,博采众史,详而不芜。历史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根据前人遗留的大量资料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据初步统计,本书除正史外,征引多种笔记、文集、地方史志等史籍共计二百五十多种,这在同类著作中是不多见的。此外,本书对南宋历史以一定的篇幅和地位,打破了以往著作中对该段历史的研究偏于“宋、金和战”问题的窠臼。
本书明显的不足之处,是叙述内容仅为这个阶段中我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体。与宋王朝同时并存的辽、金、西夏和大理、回鹘及吐蕃等政权均无叙及,不能不是一个缺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