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从校园戏剧看到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25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从校园戏剧看到的希望
李彤
有人说,话剧似乎象现在的气候一样,正处在冬天。可是,不久前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成立大会的首都话剧界专家们,却无不兴致勃勃,对话剧的前途信心十足。他们从校园戏剧的兴起看到了话剧繁荣的希望。
“北国剧社”之名,取意于对六十年前田汉创立的著名戏剧团体“南国社”的追慕。说起中国话剧的发展史,就离不开校园。说来也巧,被北师大聘为剧社顾问的曹禺,担任艺术指导的黄宗江,都是南开业余剧团出身。当然,论学校不止南开,由学生时的戏剧爱好者而成为知名戏剧家的更不在少数。话剧这一外来剧种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并发展壮大,校园正是它的摇篮和基地之一。
而今,南开大学学生用英语排演的《雷雨》即将赴美;上海华东师大创作的《魔方》被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接受演出;北师大“北国剧社”虽刚刚成立,其志不小,竟开排莎翁名剧《第十二夜》和《雅典的泰门》,准备和专业剧团一起参加我国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演出。京津沪的校园戏剧舞台如此热闹,给专业话剧工作者的鼓舞不小,他们在年轻的大学生话剧爱好者中间,找到了自己的忠实观众,也看到了坚强的后备军。难怪中国剧协的一位负责人在北师大说:“当话剧处于需要重新出发的时候,校园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之一。”
话剧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何愁复兴无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