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说“压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26
第1版()
专栏:每周论坛

说“压力”
白玉
人,总要有点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化为动力,促人向上、奋进。然而,压力过大,又可能走向反面,甚至把人压倒。
报载,北京一个十二岁的初中学生,在学习上不能承受父母的威逼压迫,于去年9月喝“敌敌畏”自杀身亡,引起纷纷议论,大都认为家长太无情了,谴责家长不该对孩子施加那么大的压力!诚然,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并且当孩子经过努力一时还达不到这种要求时,便使用家长的权威,对孩子施加种种难以承受的压力,结果不是无用,便是压出毛病。那个十二岁的女孩子所以走上绝路,直接原因便是家长的压力。听听她带着血泪的遗言吧:“……我不只一次挨打、受骂……毕业考试前,我也想过死,我没忍心。我想,我学了六年总该有个结果。我考了,果然没考上。你们(指家长)的态度很坏。我想,你们对我好些,我一定好好学,向前赶。可是上了中学……你们对我要求更严了。‘考试必须前十名,否则看我怎么治你!’这是我爸爸说的。爸,你对我那样说话以后,我绝望了。我这才又一次想到死。”
孩子死了,家长的过失是对孩子压过了头。家长为什么给自己的孩子这样施加压力呢?这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可以想见,家长在向孩子施加压力的时候,自己也决不会是轻松愉快的,他们实际上是把自己身上承受的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家长所受到的压力,我看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文凭风”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心理反应。从这种心理出发,在他们看来,升学就是一切;升不了学,特别是升不了大学,似乎就丧失一切,就没有出路。这种观点,说到底,是封建科举制度的遗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应当重视对旧教育思想的清理和批判,端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指导思想,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引向正路,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客观条件的不同,孩子们的身心发育情况、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必然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复杂状况,这就决定了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是客观的,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实行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认识与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在比较中学习,在竞争中前进。
压力不可无,又不可过。恰当的压力是动力,过度的压力出毛病。我想,不光是对待学生如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