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胡风评论集》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27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胡风评论集》简介
李何林
胡风(1902—1985)的文学评论和创作生涯开始于三十年代前期,但他在二十年代初(1920年)在武昌上中学时即受了“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925年秋到1926年夏在北京大学预科读书时,曾旁听过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开始受到鲁迅思想的影响。1929年秋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学习,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久加入日本共产党和日本普罗科学研究新艺术研究会。1933年因抗日活动被日本警察逮捕,当年7月初被驱逐回国,到上海。初任“左联”宣传部长,不久继茅盾担任“左联”行政书记。从1934年起“开始了职业作家的生活”。
《胡风评论集》(上中下三册)就是他在1934年到1948年共十五年期间所写的九本评论集的汇编。这九本评论集是:《文艺笔谈》、《文艺与生活》、《密云期风习小记》、《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它们在当时涉及到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作品论、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想论争;他的见解代表了当时进步文艺界的一个重要方面,起了颇大的影响,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容抹杀的。
这一部九十多万字的《胡风评论集》,从1955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随着作者命运变成禁书了,二十多年来很难找到,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一个损失。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胜利,人民文学出版社把这部评论集出版了,这在“四人帮”被粉碎以前和“文革”以前都是不可能的。如果那样,则胡风在那十五年期间的文艺思想,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而且起过一定影响的文艺思想,势将永远埋没了,后人也无从知道了。
胡风在去世前一年(1984年4月)为这本评论集写了一篇长达三四万字的《后记》,说明了八十年代的胡风回忆他对三四十年代文艺界重要问题的看法。这篇《后记》论及的问题很多,除了对一些问题作了自我批评外,也对一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和他当时为什么那样看,作了一些说明。而对当时批评他的论敌,现在则亲切地称为“友人”或“友人们”,这种品格是可贵的!
就是具有这样可贵品格的胡风,在三十年代“参加了革命的文艺活动,站在进步力量方面,同国民党反动派作过斗争,对文艺工作曾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对进步的文化事业有过贡献”的胡风,“四人帮”残酷地对待了他,把他关在死囚牢里,所遭受的折磨和恐怖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总算幸运地熬到了“四人帮”被粉碎以后,1979年恢复了自由,1980年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完全平反了,明确了这是一个错案,凡定为“胡风反革命分子”的人,一律改正,恢复名誉,从平反之日起恢复原工资待遇,等等。这个决定真是大快人心!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方针、政策、路线的胜利!
胡风在一生的最后六年期间(1979—1985),在健康时好时坏的间隙中,依然抓紧写作,用他极可珍贵的不多的余年,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思想研究留下了一份他所了解的情况资料,填补了“左翼十年”某些方面的空白。《胡风评论集》的《后记》和《新文学史料》最近两年发表的《回忆参加左联前后》等十几万字,都是这期间写的。
1986年1月于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