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研究哭声的姑娘们——记251医院婴儿室的护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29
第3版()
专栏:

研究哭声的姑娘们
——记251医院婴儿室的护士
马会鸣 阎莉
人们大都爱看孩子笑,不爱听孩子哭。然而,北京军区251医院妇产科婴儿室的青年护士们,对婴儿的哭声不仅不厌烦,还精心地进行探讨。
婴儿室的护士们,每天都要迎接几个刚刚诞生的小生命,让他们在这里度过来到人间的第一周。这些小家伙,饿了哭,渴了哭,尿了哭,拉了哭,躺得不舒服也要哭,以至吃饱睡足、睁开眼睛就啼哭。过去,刚来婴儿室工作的新同志,听见哭声就手忙脚乱;有的一见婴儿啼哭就抄起瓶子喂奶,结果,越喂越哭……
哭声,是婴儿的唯一“语言”;啼哭,是婴儿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婴儿室的护士们懂得了:要哺育好婴儿,就需研究婴儿的哭声。
然而,大都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对婴儿的哭声是陌生的。但是,责任感促使她们克服困难去探索。
平时,她们仔细辨认婴儿的每声哭音,经常请有临床经验的医生讲婴儿啼哭的知识。四位护士先后翻阅了十二万多字的国内外医学资料,把有关论述婴儿哭声的内容剪裁、摘录下来,并在实践中观察总结婴儿在各种情况下的啼哭现象。她们把高低不同的“阿儿阿儿”的哭声,用“1”“2”“3”“4”“5”“6”“7”音符记在小本子上,把一些有特点的哭声录在磁带上,还根据每个婴儿哭声的强弱、粗细,分别给其取了赋有音乐感的名字:“西西”、“咪咪”、“多多”……
一天下午,我们来到婴儿室,只见雪白的墙壁前,摆放着十几只白色的摇篮。摇篮里露出一张张红红的小脸蛋,同时张着小嘴发出“阿儿阿儿”的哭声。这声音高低不同,象没有指挥的自由“合奏”。我们说:“小家伙们用哭声向我们陌生人‘提抗议’了。”护士小时笑着说:“不是向你们提抗议,是向我们提要求呢。”她指着一个胖敦敦的小家伙说:“咪咪饿了,哭是要吃的。”随后,她拿过奶瓶,把奶嘴放入小家伙口中,哭声顿时停止了,继而传出的是“叭儿叭儿”的吮吸声——吃得真香啊!喂完小咪咪,时护士又指着另一个婴儿说:“多多尿湿了,他哭,是不堪忍受了。”解开尿布一看,果然湿了一片。我们又指着一个婴儿问:“她哭是为啥?”时护士回答:“小西西躺腻了,哭是要动动地方。”说着,给她挪了挪身子,小家伙啧了啧小嘴,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
我们好奇地问:“这些小家伙都是张着嘴哭,怎么‘要求’不一样呢?”护士苏桂贤指着一个婴儿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这样闭着眼,张着嘴,手脚不老实,就是饿了;如果哭得悲悲切切,时哭时停,就是躺得不舒服了。”她又指着一个胖小子说:“象这样睁着眼,张着口,‘干打雷不下雨’,就是正常运动。”
她们不仅能通过哭声判断婴儿在正常情况下的要求,还能通过哭声判断是否发病。一次,护士姜晓惠值班时,发现有个婴儿不停地发出“恶儿恶儿”的异样哭声。她认为可能是病态反应,立即建议检查治疗,结果确诊为肛门堵塞。经过及时治疗,使这刚来人间三天的小生命转危为安。
了解到这些,我们觉得婴儿室那“阿儿阿儿”的哭声有了节奏,象给人带来憧憬的乐曲。在这“乐曲”中,倾注了护士们对祖国新一代的一片深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