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汤浅老人和他的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29
第6版()
专栏:日本通讯

汤浅老人和他的牛
本报记者 孙东民
到汤浅家访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牛。客厅里显眼的位置上摆着的是牛的模型,墙上挂着牛的照片和牛的奖状,端到客人面前的是一杯杯尚带体温的鲜奶,而汤浅领带上的装饰也是牛的图案。
汤浅忠夫,这位年届古稀的酪农,在北海道上万名酪农中也许只是普通的一位,他经营的“汤浅牧场”属于“个体户”,其设备就是在札幌郡广岛町里也入不了先进行列。然而,汤浅老汉却有一般人做不到的惊人之举。例如,在具有国际水平的日本酪农行业里,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约六吨,而汤浅的奶牛却是九吨;汤浅家现有七十头奶牛,其中有七头1978年至1984年连续七年在产奶量和奶脂含量方面创全国最高纪录。有一头黑白花牛在四岁半时一年产奶量竟高达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公升,获得日本“产奶最多的牛”的称号。
汤浅老人一生爱牛,他大半辈子是在养牛中渡过的。汤浅还有一段向中国送牛的佳话。他的客厅里,悬挂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农场管理局赠送的挂轴。特别是胡耀邦总书记访问北海道时与他握手的照片更引人注目。
汤浅一家世代务农。他在日本军国主义猖獗的时代,被拉去当兵,并派到中国。他憎恶战争,见到日本侵略军对中国百姓肆意践踏和蹂躏,感到非常难过。残酷的现实促使他下决心脱离残杀的战场。终于,他有机会脱离了军队,回到了天高地远的北海道,重温起田园的生活。此后,汤浅尽量忘掉这一不愉快的经历,但与中国交往的心情却越来
越强烈。1980年,他战后第一次去中国访问,受到的欢迎使他感动。精于“养牛经”的汤浅深知种牛的重要,他向上海农场提出:“我有三头产奶量创日本纪录的奶牛已经怀胎,如生下种牛就送给你们!”
截至去年,汤浅先后送给中国有关方面四头种牛。前年,汤浅又提出,愿意无偿地向黑龙江、内蒙、新疆及农牧渔业部赠送五十头黑白花奶牛。实际上,去年已有六十六头合格的奶牛运往中国。我们在访问中得知,汤浅现已担任中日友好北京汤浅模范牧场顾问,不久前曾到北京参加了模范牧场的剪彩仪式。
作为北海道的一位酪农,汤浅老汉以送牛的方式为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农民,前年在北京时王震阁下特地抽出时间在人民大会堂和我谈了四十七分钟。去年7月又特意来我家做客。盘着腿坐在榻榻米上问长问短,亲热得很,……”说到这里,老人又披露了他的下一步计划:“送牛的事算是了结了,今后打算为中国研修生做点事。我家附近有片山林,在北海道风景最美的有珠山附近也有块地,我想从有珠山附近那块地里挖火山石,在我那片山林里盖中国研修生用的学习设施,再在有珠山那里盖海滨浴场,作中国青年的休养地,这是我最高的梦想。”
汤浅牧场现已有四名来自河南、新疆、内蒙的研修生在学习酪农技术。是什么想法促使他去实现他“最高的梦想”,汤浅老汉没有明说。不过从他的名片上可以看出,作为北海道日中友好接受酪农研修生的总代表,这位质朴的老人似乎准备在他的有生之年把更多的感情,倾注在继承友好事业的青年人身上。(附图片)
图为“汤浅牧场”一角。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