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舰队街面临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29
第7版()
专栏:英国通讯

舰队街面临变迁
本报记者 李云飞
舰队街在伦敦市区东南、靠近泰晤士河沿岸,因古时候流经这里的舰队河而得名。早在十五世纪,这条街上就有了印刷行业。这里百业杂处,住着各种人,而且东面是金融城,西面是法院,不远便是白厅和议会大厦,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逐渐成为英国新闻事业的中心。据说狄更斯、兰姆等人都曾在此从事过新闻工作。本·约翰逊则是第一个把这里称作是“消息总汇”的人。二百多年来,舰队街一直作为英国新闻界的代名词闻名于世。伦敦的报纸主要都集中在这条街及其附近。
虽然现在舰队街上已经出现了《每日电 讯报》、《每日快报》等新式大楼,但这里的报纸从编辑到印刷大部分还是沿用几十年前的老技术。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和报纸竞争的加剧,舰队街正面临着大的变迁。去年,原来是地方报纸老板的艾迪·沙宣布,今年3月起要在伦敦出版一份名为《今日》的粉色日报,从编辑到印刷全部采用最新技术。他的初步目标是,每天出四十四页,发行四十万份,编辑记者一共只有一百二十五人,印刷交给合同工,并且自己组织发行。这以今天舰队街的标准来看是相当精干、经济的。于是,舰队街的报纸老板一方面以采用新技术为由,计划裁减采编人员和印刷工人,另一方面则筹备出版类似《今日》的报纸。据报道,今年内至少将有五份新的报纸问世。同时,他们认为,舰队街的印刷工人工会过于强大,为了摆脱掣肘又都纷纷准备将现有的报纸迁往别处印刷,最理想的是原来是码头的新兴工业区东伦敦。《每日电 讯报》、《卫报》、《每日邮报》等都已经或正在计划在那里另建印刷厂。这样,自去年以来,舰队街的劳资关系更趋紧张。
在这方面下手较早的要数国际新闻公司的美籍澳大利亚人鲁珀特·默克多了。他早在六年前就开始在东伦敦的沃坪兴建大规模的现代化厂房,耗资一亿英镑,现已完工。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罢工工人设置的纠察线,厂房外面是大铁门、高围墙,并且装置了闭路电视和铁丝网,俨然形同碉堡。他先是打算让《星期日泰晤士报》和《世界新闻》在这里印刷,然后《泰晤士报》和《太阳报》也在这里印。他除争取电工工会支持外,还以加薪争取编采人员,并招募印刷工人和发行人员。
因此,国际新闻公司董事会这次在与工会的谈判中,态度一直很强硬,提出工人今后不得举行罢工,董事会有权决定一切,公司将只需一千五百多名工人,其余的要陆续解雇。有人认为,这意味着半年内将会有三、四千人被解雇。于是,在这个公司拥有五千多名会员的全国印刷协会和印刷及有关行业工会提出,他们虽不反对采用新技术,但不能因此使工人的工作得不到保障,并决定从24日晚上开始罢工。由于公司得到电工工会的支持,加上外地来的人,在沃坪有五百多名工人,而且又动员了部分采编人员在那里工作,26日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和《世界新闻》勉强地出版了,但《泰晤士报》和《太阳报》则从25日开始已经停刊。现在,劳资双方都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这次罢工事件被认为是二次大战后,舰队街最大的工潮。无论它的结局如何,舰队街正面临着变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