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采风·辨风·匡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29
第8版()
专栏:

采风·辨风·匡风
舒平
早在古代,人们就把社会风气和人的思想风貌称为风俗、风格、风骨等等,并把反映人民思想感情的诗歌称为“风”。后来更被推广到各行各业,如文风、学风、商风、官风、党风等。这就同社会的治乱兴衰有了密切的联系。
我国古时曾设有“采风”之官,收集民间诗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大多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就是由“采风”之官收集和整理起来的。这些“风”诗,反映了各地的民情风俗、社会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对它们的认识和态度,是考察社会问题的重要基础材料。《汉书·艺文志》说,所谓采风,“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因为“风”对社会的治乱兴衰关系重大,“辨风”,即辨别“风”之邪正,就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一种社会风气究竟是正还是邪,“王者”凭一己的感受是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必须同社会的治乱和人民的苦乐联系起来才能判定。《墨子·兼爱中》讲了一个故事:“楚灵王好士细腰”,他的臣下就刮起一股“细腰风”,每天只吃一餐饭,屏住呼吸,用带子束紧腰部,弄得有气无力路也走不动。一年后,满朝文武很多饿得黑瘦干瘪了。这股“细腰风”,楚灵王或许感到顺眼,但对治理国家来说,却是十足的歪风。历史上种种社会生活之“风”,对上下左右各方所引起的反响往往截然不同。革新之风劲吹,民困赖以苏息,顽固派却常群起攻之。执法者有刚正不阿之风,小民誉为“青天”,玩权弄势者必视为眼中钉。裙带之风盛行,庸朋陋戚自然额手称庆,“唯才是举”的原则就被残踏。贿赂之风盛行,工农商贾必遭盘剥,贪婪之臣和投机钻营者则得其所哉。凡此种种,都有正邪之别。
社会之“风”既有邪有正,谋治国者必求匡正之策。历史上的政治家们,有主张严刑峻法的,有实行微服察访的,……但具有提纲挈领意义的,要算儒家伦理学说中的“匡风”之论。《论语·颜渊篇》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认为要匡正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关键在于各级领导人要以身作则,做出好的样子。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司马迁认为是个“为人仁爱,事君忠厚”、政风很好的人。他执政期间,在郑国实行了按“丘”征赋和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布等改革,两三年内就造成“市不豫贾”、“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史记·循吏列传》)的社会风气。《后汉书》著者范晔引述吕强给汉灵帝“上疏”中的话说:“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今上无去奢之俭,下有纵欲之弊”,至使“梁柱衣绣,民无褐衣;池有弃酒,士有渴死;厩马秣粟,民有饥色”(《后汉书·宦者列传》),天下就不得太平了。古代历史家的这些评述,也都说明:居于领导岗位的人“风”正,就能风动草偃,带动一个单位以至整个社会风气好起来;领导人如果热衷于歪门邪道,则“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儒学中的这种“匡风”之论,是有其精辟见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