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开五个口子,使教育经费有了固定来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02
第5版()
专栏:

开五个口子,使教育经费有了固定来源
  湖南省教育委员会主任 王向天
编者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首先碰到的就是如何解决教育经费的问题。今天本报发表了湖南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向天同志的文章。湖南省委与省政府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下决心开了五个口子来增加教育投资,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有了可靠的保证。希望这篇文章能使大家受到启发。“要振兴经济,必先振兴教育”,“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这几年我们已经反复讲过不少,其中的道理亦早已众所周知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不是光讲几句“很重要”、“要重视”、“应该重视”诸如此类的话,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各级党政领导认真调查研究,下决心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行。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为此,我们省委、省政府于去年9月作出了增加教育经费的五项政策性规定:(一)增加国家投资,提高教育经费的增长比例。省级的教育拨款的增长率要高于省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的5%以上,州、市、县的教育拨款的增长率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的2%以上;(二)各级地方机动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乡、镇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三)城市维护建设税应有15%—20%用于教育;(四)开征教育费附加;(五)增加教育基建投资,1986年先增加一千万元,以后再逐年增加,达到占省基建投资总额的20%以上。
我们开这样五个口子,是为了把中央《决定》要求的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发展教育的精神具体化。坚持这样做,“七·五”期间,全省教育经费将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使各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的实施,有了一定的经费保证。它的作用还在于:从此确定了比较固定的教育经费来源,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定的状况。这样一来,教育部门的同志心里踏实多了。
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增加教育经费,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反复酝酿,才下决心的。去年六至八月,省委、省政府的同志和教育部门的同志在学习中央《决定》的基础上,深入下去,从乡村到县、市,从小学到大学,开展了调查研究。省委书记毛致用和省委、省政府的其他领导同志,集中八天时间看了一些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通过调查研究,大家都比较自觉地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了。
首先是进一步统一了对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过去,我们对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制约的一面看得多,而对教育不发达,劳动者的素质不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一面看得不够;或者虽然也感觉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有了吸引人才的积极性,但对人才的大量涌现必须以发达的教育为基础这一点却缺乏认识。湖南自然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之称,但由于我们教育落后,人才缺乏,使得这种资源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前几年,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曾经分析对山地和水面利用不好,叫“失误在山,失误在水”。今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根本的还是缺乏治山治水的人才,失误于教育。振兴湖南经济,必先振兴湖南教育,这就是结论。在联系实际中,还破除了教育周期长,“可以慢慢来”的思想,认识到正因为教育周期长,就更要早下决心,再也耽误不起了,越犹豫越被动。只有在改革和发展教育上下一番真功夫,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湖南的经济腾飞才有希望。
通过调查,统一的第二个认识是:重视教育就一定要增加教育投资,增加教育投资就一定要调整财政支出和基建投资的比例。近几年教育经费的总数虽然增加了不少,但由于人员经费支出比例不断扩大,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支付教育业务方面的开支还是很困难的;历年来,教育基建投资太少,致使全省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舍的每生平均数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不少学校还有危房。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但要偿还这些历史陈帐,尽快改善现有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按照中央《决定》的要求和我省提出的初步规划,“七·五”期间全省教育经费也必须有一个大的增加。能不能采取切实措施增加教育经费,是对我们真正重视教育还是只在口头上重视教育的一个检验。当然,增加教育投资是要加重财政负担的,但正如农民在集资办学时所说的:“拿钱办学,眼前是加重了一点负担,但如果子女学不到文化,成不了才,这个负担就是一辈子的了!”实际上,现在有不少的普通家庭,紧缩开支,舍得花钱送子女上学。老百姓尚且有这种远见,作为省一级的党委和政府当然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些。毛致用同志在全省教育工作会上提出: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各级各部门都必须舍得拿出一定的财力来发展教育,并表示
“省委、省政府这个决心是下定了的”。省委副书记、省长熊清泉多次找有关方面研究增加教育经费的办法。
需要增加的教育经费,从哪里来呢?通过摸底、算帐、比较,我们决心提高教育投资比例,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如果在财政支出和基建安排的比例上不作适当调整,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教育这个战略重点就难以突出。
但是,这件事落实起来比较复杂。财力有限,“僧多粥少”,要调整投资比例,各有关部门在工作中确有不少难处。从省财政看,历年财政支出中教育占五分之一多,提高预算中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财政部门很自然地感到数额大、压力大,怕其他方面的开支不好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是国家控制的,教育基建投资比例增大,其他方面就要压缩,计划基建部门也很自然地担心工作难做;至于城市建设维护税,规定开支达十一个项目,城建部门也怕顾此失彼。对各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困难,省委、省政府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明确规定在经费安排上总的原则是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但必须是在保证重点的原则下兼顾各方,而不能在统筹兼顾的名义下挤掉重点。省财政支出,除确保能源、交通外,教育也必须提到“确保”的位置。各有关方面都按这个精神办理,矛盾就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这个工作中,计划、财政、税务、城建及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同志与教育方面配合得比较好,发挥了很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决定》精神正在深入人心。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1986年基本建设经费预安排的会议上,给教育增加一千万元基建投资已经落实,这是从省直单位行政基建经费中压出来的。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较好地体现了我们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关于乡、镇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和在全县城乡开征教育费附加,我们正在拟订有关具体实施办法和进行试点;在全面开征教育费附加前,继续搞好群众集资办学。这样,通过各种渠道来保证“七·五”期间所必须增加的教育投资。
教育经费增加了,如何用好管好这来之不易的有限资金,是特别应当引起注意的。要最大限度地把钱用到教育第一线去,用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要坚决反对分散主义,重复建设,乱铺新摊子。每个时期要有重点地办好几件事,迅速发挥投资效益,切忌撒胡椒面。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有赖于生产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在这里,教育如何更好地面向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教育越办越好,各方面拿钱办教育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我们决心为此而不断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