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北七家乡狠抓工业以工补农 粮食总产五年来平均每年以三百六十吨的速度递增;去年提供商品粮三千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04
第1版()
专栏:

  北七家乡狠抓工业以工补农
粮食总产五年来平均每年以三百六十吨的速度递增;去年提供商品粮三千吨
本报讯 北京市昌平县北七家乡狠抓工业,以工补农,在工业和多种经营迅速发展的同时,粮食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这个乡原是个以产粮为主的平原乡。1980年,人均收入一百九十六元,是昌平县出了名的穷乡。这一年,上级调整了这个乡的领导班子,新班子注意发展工副业,尝到了“无工不富”的甜头。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乡、队企业产值由三百九十万元增加到二千万元,上交集体利润由八万元增加到八十万元。
工业和多种经营的迅速发展,为农业生产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近五年来,他们累计投资一百万元用于购买农业机械,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同时修复和新修各种水利设施,使有效灌溉面积从一万亩扩大到一万六千五百亩。他们每年拿出三十五万余元直接补助农业。现在全乡五百三十一个劳力承包了一万三千多亩粮田,使二千多原来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转向工业和多种经营。
全乡粮食总产平均每年以三百六十吨的速度递增。去年总产粮食七千五百吨,提供商品粮三千吨。
这个乡还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需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服务系统,周到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随着专业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这个乡的劳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85年与1980年相比,种粮劳力由二千六百人,减少到五百三十一人,务工劳力由九百人增加到二千三百人,从事林果、养鱼和其他多种经营的劳力由二百三十人增加到九百二十人。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提高。过去,种田的劳动力一年只能提供商品粮半吨多,现在可提供五吨半,劳动日产值也由二点五元,提高到十二点五元。从事工业和多种经营的劳力,人均年产值由四千元增加到九千元。
(苏银琥 刘建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