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在任只求为人民多办几件实事——记新乐县委书记张宏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08
第2版()
专栏:

  在任只求为人民多办几件实事
  ——记新乐县委书记张宏志
  杨振武 王贵海
俗话说:“五十打蔫”。而张宏志,恰巧在五十岁时调到新乐县当了县委书记。他可没有打蔫,更没有当“太平官”,而是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三年过去,干部群众对他作出了评价:真是个干实事的人!
地处冀中平原的新乐县,自然条件不算孬。前些年“单打一”搞粮食,一直背着个“穷”字。1982年,人均收入仅有一百二十元。张宏志到任时,迎接他的就是几个全县倒数第一。他心急如焚,一头扎到了基层,摸情况,抓问题,同干部群众一起探讨治穷致富的路数。他发现,在一些县、乡干部中,有一种爱应付的毛病,往往空话多,实事做得少。他决心先从自己做起,少说多做,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几件事。
新乐县粮食比较充裕,果树多,养殖业有传统。张宏志看准这一优势,提出了大上食品工业的设想。可办厂,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资金、技术,还有人才,一连串的问题都得解决。张宏志四处奔走,恳请各方帮助,又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多种渠道,筹措了足够的资金,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和人才。不到两年时间,就使全县的食品工业初具规模。
县糖厂前几年因为原料不足,常常是“等米下锅”,面临倒闭的困境。许多人主张甩掉这个“包袱”,另起炉灶。张宏志经过一番考察,觉得下马太可惜,于是,就同厂里商量,从1984年起,甜菜的收购价格从每斤四分三厘提高到五分,让利于民。同时,又推广了育苗移栽种植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年,四处的闲散地种了个满满当当。初冬,厂里的甜菜已经堆了一垛又一垛,农民还一个劲地往里送。厂领导怕加工期内“吃”不完,想停止收购。张宏志听到这口信,连连说“不行”。他赶到厂里,帮着厂长想办法,工人倒班干,机器不停转。结果,甜菜没停收,加工没过期,工厂和农民都受益。
远离县城的陈村布匹服装专业市场,近几年发展很快,吸引着不少外地客商。可是,通往市场有十几里的土路,一遇下雨阴天,泥泞难行,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张宏志下乡看到这一情况,深感不安:“这么大的市场,不能没有路!”他叫来县乡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研究制订了集资修路的方案。没多久,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就修好了。现在,这个市场的日成交额高达二十万元。
“要想富,修公路”。张宏志从修这条路中得到启迪,下决心要改变全县乡间公路高低不平状况,为商品生产的发展插上翅膀。他经过认真调查和多方征求意见,提出了民办公助的修路方案,得到全县人民的响应。现在全县乡乡都修通了公路,并与周围六个县相连,初步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公路的修建,带动起运输业的发展,一千三百多户农民成了运输专业户。
张宏志说:“组织上派我到这里来,我就要对全县人民负责。在任无他求,只求多为人民办几件实事。”他在任三年,为全县人民办了多少件事,没有人算过,人们只知道,从新修的铁路立交桥到宽阔的环城路,从县城新修的几条街道到蓬勃兴起的大小工厂,从设施齐全的大型农贸市场到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建筑,从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提前翻番到人均收入增加两倍半,桩桩件件,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工作起来,不分白天和黑夜,也很少歇个星期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