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拓展医学人才通向农村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08
第3版()
专栏:述评

拓展医学人才通向农村之路
本报记者 白筠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期间,记者走访了一些省市和医学院校的代表,他们呼吁:要采取灵活多样、适应农村特点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农村卫生队伍的建设,打开医学人才通向农村的渠道。
建国三十多年了,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大学毕业的中西医师有四十二万人,农村每千人中平均只有半个医师。许多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技术骨干,未经正规培训和训练不足的人员占三分之一,难以形成全县医疗技术的指导中心。大部分乡卫生院没有大专院校毕业生,“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到”,日门诊量维持在五十人次左右,处于低水平的过剩状态。最近几年,大中专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很少分到农村,而农村现有的人才又不断地倒流回城市。据陕西省卫生厅调查,延安地区1978年至1979年间晋升了主治医师八十名,现已调走五十名。榆林地区原有卫生技术人员三千八百人,1980年至1985年调走了一千五百人。原来,延安、榆林不少医院都能开展下腹部手术,现在几乎停止了。
代表们说,不要忘记,我国十亿人口中八亿是农民,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本来就是卫生部门应尽的责任。当前,农村中的疾病还是比较多的。据有关部门最近在十省市进行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来看,农村慢性病患病率为7.4%(这一数字还受农民对疾病和自身保健重视程度的影响);平均每人每年患病日数为十二点四天,按八亿农民计算,全国农村居民一年患病日数则为九十九亿天,其经济损失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提高了。一些富裕地区已经要求开辟新的服务项目。上海市去年9月对郊县农村的调查表明,有64%的农民愿意自费作健康检查,80%的农民愿意自己支付一定的经费请医生对孕妇进行产前访视,有85%的农民愿意自费让孩子参加六种传染病的预防保险,67%的农民希望通过广播、电视获得卫生知识。另外,最近几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大批科技人员下乡,在农村经济腾飞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高低,则是影响他们去留的重要因素。江苏省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县从上海请来一位退休的科技人员,是当地乡镇企业发展的智囊人物。不料这位科技人员突发心脏病,终因当地技术力量有限,抢救无效而死亡。这件事对该县触动很大,促使他们下决心把医疗卫生事业搞上去。
采访中,许多代表就如何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路子发表了很好的意见。首先,他们提出要改革传统的培养中高级人才的模式,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据有关部门估计,按照目前培养的速度,如果要使农村每千人口平均医师数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需要四十年的时间。这显然是不行的。要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方针。代表们建议,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要挖掘潜力,举办农村大专班。这样可以缩短培养周期,较快地满足农村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已有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能不能考虑允许城市学生报考定向招生志愿,并制定措施,保证学生毕业后去农村。在农村当医生,不象在城市分科那么细,要注意综合知识的培养,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
一些医学院校的代表还十分感慨地说,要有意识地培养医学生对从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感。他们说,过去高等医学院校都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农村实习,现在却被取消了。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接触农村,了解农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迫切需求,才能从思想感情上解决为农民服务的问题。
代表们还认为,城市医院对农村的技术支援,是培养农村医疗人才的有效措施,应把它作为一项制度定下来。黑龙江省已经决定,凡城市医院五十五岁以下的技术骨干,每五年必须下乡半年带“徒弟”,进行对口技术指导。完不成规定任务者要延长服务期;无故不去者,不得出外进修,不得晋升。
为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政策上也应有所体现,比如实行到农村工作的期限轮换制,允许不带户口下乡,经济待遇优惠,试行农村与城市两种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等等。
代表们说,改变目前农村卫生技术队伍的状况,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但这不等于说,这件事情可以慢慢来。为了对八亿农民的健康负责,有关部门应立即把这一规划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