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刊物发表访华观感 中国到处呈现令人鼓舞的沸腾景象 工农业改革和开放政策搞活了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08
第7版()
专栏:

  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刊物发表访华观感
  中国到处呈现令人鼓舞的沸腾景象
  工农业改革和开放政策搞活了经济
本报讯 罗马尼亚《世界》周刊第二期刊登了扬·斯托伊卡的访华文章。
文章说,1985年底他在中国进行了一次旅行。首先,这次旅行使我们目睹了(中国人民)正在调动人力物力落实不久前中共全国代表会议所通过的决议。到处是令人鼓舞的沸腾景象。一方面证明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的信念;而另一方面证明了如果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与其它国家的广泛合作,就可能更快地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要。在这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对于加强和扩大罗中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发展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关系给予了特别重视。这种关系的高级阶段、它的蓬勃发展进程、扩大罗中关系的愿望已被在中国大地上旅行的罗马尼亚记者的所见所闻所证实。
本报讯 布达佩斯《匈牙利》周刊在去年底连续发表该刊记者、国际部主任格默里·安德烈写的访华通讯。第一篇文章题为《“第二次革命”》。
文章认为,中国正在不声张地迅速变化,以无比的勇气把一个习惯于老牛拉车节奏的国家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改革带来根本变化的阶段始于农业,农业上的成就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搞活了整个经济。中国工业改革的特点是,其方法、前景和界限都还远不象农业改革那样清晰,有许多措施还是试验性的。
文章说,邓小平说“中国在进行第二次革命”。他这样说是完全有道理的。这场第二次革命非常深刻,因为到二○○○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如果翻两番,人均国民收入就可以由现在的三百美元左右增加到八百美元。
文章指出,中国从在世界政治中所占的份量以及从它的幅员来看都有特殊的、别国与之无法相比的地位。
文章说,中国“进入轨道”的转折实际上是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有意识地和彻底地改变了经济发展的顺序:在几十年当中享有绝对优先地位的重工业已降为第三位,农业成为优先发展的部门,轻工业居第二位。在现在结束的这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每年增产12%,这是近二十年当中任何一个重要的粮食生产国都未达到的。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8%,重工业平均每年增长6%。
文章指出,“第二次革命”的第一个重要的和带来根本变化的阶段始于农业。这个经济部门与这个十亿人口的国家中的80%的居民有关。这表明中国以巨大的力量大胆地和以在国际上也可以说是极快的速度执行这样一项历史性的决定。
文章说,这一变革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废除过去实行的农业制度,实际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以合同的形式承担从事各种劳动的责任。
第二篇题为《在各方面都开放》文章说,中国农业的大规模改革,实际上意味着实行“对内开放”,而这种开放又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搞活了整个经济。在最近六年当中,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近一倍半,城市职工的实际收入增加了半倍多。
文章说,改革之风已经吹及到工业结构。
文章说,对于“开放”政策来说,国内的这种吸收能力是最大的问题。从1979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四个所谓的经济特区。在划定经济特区方面,长远的政治、战略考虑显然也起了作用。早在开辟这些经济特区时就曾明确宣布,它们是面对世界的“窗口”,应该成为面向外国的经济据点。关于“对外”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决定是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的补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