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北京的春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0
第4版()
专栏:

  北京的春节
  贺海
欢度春节,这种民间的习俗,直到八十年代的今天并未减弱,而且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
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各种“花会”,是点缀春节的盛景之一。以北京地区来说,就有“狮子会”、“龙灯会”、“高跷会”、“小车会”、“地秧歌”、“跑旱船”、“五虎棍”、“中幡”、“跑驴”,以及“跑竹马”等等,不下几十种,真是各具特色,各有不同的技巧。有些民间花会历史相当悠久。北京西郊海甸区西北旺的“高跷会”,成立于清嘉庆六年,光绪年间到颐和园表演,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慈禧封为“天下第一会”,并赠与龙旗、黄幡、白银等等。延庆地区的“跑竹马”也是花会中的“绝活”。这项民间“玩意”,讲究成龙配套。表演时,除扎出十几匹栩栩如生的竹马外,还要加上两匹骆驼,这样跑起来才能显得更加威武雄壮。这种群舞花样繁多,有“长十字”、“短十字”、“龙摆尾”、“文武葫芦”等等,虽无说唱,但通过表演者的身姿、表情,依然可以生动地体现出故事情节。
北京的“花会”,几乎村村都有。有些村子在春节期间还要搭起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京西苏家坨一村就有十八档会,“丰台十八村”的花会也很著名,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后泥洼的棍,前泥洼的幡,孟村旱船跑得欢,樊家村的童子众会参”的民谣。
燃放花炮,是点缀春节盛况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地区花炮的品种繁多,且名称都很有风趣。如金盘落月、线穿牡丹、飞天十响、炮打襄阳城、竹节花、水浇莲、葡萄架、天地灯等等。最为出奇的,是用锦盒制成的“花盒”。这种“花盒”点燃以后,可以出现各种人物或花鸟虫鱼的形象;精致的可以制成几段故事,连续出现。据《苑署杂记》记载:京城烟火“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转地上者曰地老鼠”。此外,还有什么泥封外皮的“砂锅儿”,纸包外皮的“花棒”等等。
过去北京走街串巷的焰火担子和焰火车子也不少。这些小本生意很善于招揽顾客,当面试放。有一种专供孩子们戏玩的“太梨花”、“小黄烟”,颇引起儿童兴趣。当时北京流行一句民谚:“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里哄姑娘。”
这些五光十色的花炮,如今在北京地区有些仍在继续生产,供应民间;同时,又增加了不少新的品种,点缀着这传统的节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