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压岁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0
第4版()
专栏:

  “压岁钱”
  李琦
薄薄的冰,薄薄的雪,在暖融融的阳光下溶解、闪亮。浙江东阳仁堂村的气氛显得格外欢乐。
八十六岁的张全华老大爷将手掌放在眉上,挡着强烈的阳光,用那冰一样闪亮的目光瞅瞅我们,从怀里掏出一叠钱,手指蘸蘸唾沫,呱吱呱吱数给我们看,那架势,好象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人。
“张大爷,这是什么钱?”
“猜猜。”他眯起眼,捋着葱根般的胡子,象孩子一般偏着头。
县委张部长和我同时摇摇头,表示猜不着。
“压岁钱。”他神秘地笑笑。
我们点点头。春节,当老人的,总要给孩子发点钱,庆贺孩子又长了一岁,祝愿新辈来年吉祥如意。孩子们得到这种钱,又买鞭炮又买糖果,比自己长了一岁还高兴。
“这么多钱,您分给孙子孙女,他们花得完吗?”
张大爷摇摇头:“这是发给我和老伴的压岁钱。”
“谁发的?”我们都一愣。
他头一偏,又来了一个:“猜猜。”
这会我们是真的猜不着了,只好笑笑摇摇头。心想,还有比他更年迈的老人给他压岁钱吗!
“等下会猜着的,若不嫌弃,先到我家喝杯茶。”
走进张大爷的家,他马上叫老伴给我们烧水。听说我是北京来的,高兴得什么都想问问:
“北京的水,和我们村的一样吗?”
我知道农村自古以来,用的都是井水,需要人挑,就回答:“北京是自来水,龙头一拧,水就哗哗地来了。”
“这么说来是一样的,你们来看看。”他在自家水缸旁边,拧开一个自来水龙头,让清澈的水,潺潺地往水缸里流,眯细着眼睛对我说:“如今乡下人,和城里人一样享福了。”
水,这股平平常常的水,立即在我心上激起奔腾的感情之浪。多少年,多少辈,偏僻的农村,吃水从来靠一根扁担,两只水桶,今天,挑水扁担和水桶,在这里已成为历史的展览品,我真想马上打开照相机,拍下这个标志着历史前进步伐的镜头!
“安装自来水,您家花了多少钱?”
“全村二百四十八户,共花三万多元,社员个人一分钱没掏。”
“那,这些钱……”
“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在村南的一排平房前,张全华老大爷停住了脚步。他告诉我们,这是这个村近年办起来的金属工具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三十二万元。这个厂被人称为仁堂村的“生财树”、“幸福树”。靠了这棵“树”,社员看病免费,自来水从安装到供水,全部免费。生产上,灌溉扬水对社员也是免费的……
在我们旁边,还站着许多老人,他们都说有很多话要跟我们讲,而首先告诉我们的,便是这个村办厂给全村三十多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都发了六十元“压岁钱”。
这时,张全华老大爷用诡秘、欣喜、自豪的目光盯着我:“明白了吗,发压岁钱的是谁?”
我懂了,但是,我又问:“不是老人给小孩钱才叫压岁钱吗?你们……”老人们全笑了:“我们都返老还童了。况且,厂里的人说,祝老人们又长寿一岁,不也可以叫压岁钱么?”
说话间,有几个老大爷已捧来几捆鞭炮,说这是用压岁钱买的。在场的其他老人随即抢了起来,这会儿,他们全变得象孩子一样活泼顽皮。
“来,我们放,你们录音;录好了,拿到北京放一放。”
噼噼啪啪,一声声,祝福老人又过了一个幸福快乐年。
噼噼啪啪,欢报新的春天又来了。
空气里飘散起火药的清香,这是从老人心中倾泻出来的喜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