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1
第2版()
专栏:专论

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江正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文化、医药保健、体育运动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也随之有了增长。加上社会的安定、计划生育的实施等,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现象。因此,如何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最近,陈云同志针对这一情况,写下了“为老年人服务”的题词,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和企业整顿的不断深入,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老知识分子也逐年增多。目前,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八千多万,离退休职工有一千多万,老干部也有了二百六十一万。据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也将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所以,使老人“老有所养,健康长寿;老有所乐,欢度晚年;老有所为,余热发光”的问题,已是我们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聂荣臻同志曾经说过,老同志是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是四化建设中不可低估的智力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好这个宝贵财富,充分利用这个智力资源,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实际工作。要搞好这项工作,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见于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从各个方面关心老人、为老人服务,并创造条件,给老人提供“用武之地”,把最后的余热发挥出来,这是我们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搞好这一工作,不仅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可以反映我们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使老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使他们“老有所为”,为社会再作贡献,变老年人为建设“四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这方面,体育界做得不错,带了一个好头。各级体委比较注重老年人的力量,并成立了各种运动项目的老年人体育协会,协会成员遍布全国各地。目前,光上海市体协成员就达三万之多。各级体委还开辟“三老”(老干部、老工人、老知识分子)的活动阵地。通过宣传鼓动和说服动员等办法,吸引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并从老年人中发现和培养体育骨干,使他们继续保持社会主人翁的态度和使命感,唤起他们的工作热情,依靠他们来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实践证明,老年人体协对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社会、深入家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张家口市自1982年成立老年体协以来,依靠老人的力量,先后建立了四十多个晨练辅导站,先后开办了近二十期的高血压、冠心病、医疗体操、练功十八法等学习班。为各单位培训了各项体育骨干五百多人,并派出业余辅导员,协助厂矿、企事业单位、机关等举办气功班近百次,培养气功爱好者逾万人。
因此,全社会都要重新认识和重视这支近一亿人的老人大军,这是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挥老人在四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体育界“重视‘三老’,依靠‘三老’,利用‘三老’”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现在,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只占人口的8%,据预测,到2000年将占人口的11%,也就是一亿三千万人。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正确认识“第二社会”中的主人力量,结合本系统、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工作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与“老有所为”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对我们目前的工作和未来的建设,是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